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踏出深闺人渐识》 ——记海政创作室青年画家王利军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刘士裕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1-21 08:41

打开王利军艺术履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画家的实力和潜力。

就说实力,自1986年创作水墨山水《岛城春色》获青岛首届青年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至今,作品先后入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全国首届、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优秀奖、2001年中国画作品展铜奖、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一等奖。

要说潜力,非凡的业绩来自扎实的功底。默默作画,不事张扬是他的性格。每当取得成绩,人们把目光聚向他时,他却沉下心来,梳理思路,选准方向,潜心修炼,积蓄力量,实现新的腾跃。他毕竟刚过不惑之年,眼前的路还长。

这里介绍的,就是凭实力和潜力卓立于当今中国画坛,并逐渐为世人瞩目的青年画家王利军。

“生命与生活并非蜜做的胶糖,亦有黄连般的苦难。”

王利军有一个天真而富于梦幻的童年。一天傍晚,他面对素面墙壁,朦胧中天空下起了小雨,眼前出现一条蜿蜒而泥泞的小路,他光着脚,顶着风,艰难地向前跋涉……我们无须猜测他至今依稀记得的情景是幻觉还是梦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预示小利军面前的,将是一条坎坷的路。

王利军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城关蒙庄,弟兄三个中排行老大。爷爷早年在外跑买卖,父母都是地道的庄稼人,摆弄爷爷屋里那些线装书,便是他最初受到的熏陶。或许是天赋,利军从小就特别喜好画画,整天墙上地上涂抹。上了初中,兴趣越来越浓,从周一就盼着周六下午那节图画课。平时,他经常在作业本上描画课本上的插图。爸爸妈妈觉得他“不务正业”,有些担心。在北京工作的姨父回来说:“让他画去吧,兴许将来是个画画的好苗子”,并大老远给他带来一捆晒图纸和一包素描铅笔。受到鼓励的小利军兴冲冲地买来两个小石膏像,像模像样地画起来。虽然他不懂得什么叫素描,但画得真切。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上了高中,他才第一次看到画册。

1979年高中毕业,王利军同四五个爱好美术的小伙伴到县文化馆学画画。在魏   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知道什么是素描,怎样画素描。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床,他们睡通铺,没有食堂,就每周回家一趟家,带些咸菜和大米,自己做着吃。只是冬天特别难熬,有时早晨起床,脸盆都结了冰。县里成立刺绣厂,生产出口的枕巾、毛巾,王利军和同伴被派去搞图案设计。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年底,征兵开始,第一天报名,第二天体检。王利军凭借仅有的一些绘画基础,被接兵部队团长看中了,团里正缺少美术人才。初检时王利军出鼻血,医生诊断为鼻腔溃疡。团长找到医生说:“这个兵我们要带走,那怕多带一个兵也可以。”就这样,王利军顺利地穿上了漂亮的海军服。

在青岛海军某部新兵连,不到两个月他就当上了副班长,不久又调到连部当文书。春节到了,团里组织板报大比武,王利军如鱼得水,结果新兵连的绘画拿了个第一,王利军当然是头功。

一天,连长把他叫了去,说:“上边要调你走,我们已经顶了半个月了。本想把你从家里带来,将来即使提不了干,转成志愿兵我们也要把你留下来。现在我们顶不住了。”王利军眼圈湿润了,他从食堂打来病号饭,默默地放到连长的床头。

“我常常在波澜壮阔的海边一唱三叹地留连,因此,我才成为在那艺海拾贝中十分幸运的孩子。”

1980 月,王利军到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当了电影放映员。农村来的孩子不怕吃苦,倒是画幻灯片、画海披把他难住了,凭他那点本事哪里应付得了。怎么办?市里工艺美术学校有个美术班,他没赶上开学,插班也要上。每天晚上借来自行车,赶二十多里路去上课,他楞是坚持了2年。

美术班的孙老师是报社美编,对这个小战士很偏爱,每到周末,总把他叫到家里,为他修改画稿,讲解画理。时间长了,老师说:“光写生不行,只临摹不搞创作也提高不了。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来,试试看。”是启发,更是鼓励。王利军设计了两个刊头,改了十几稿,寄给《青岛日报》。一天他正                   放电影,一位战友兴冲冲地跑过来,指着手里的报纸说:“利军,你的画上报了!”当辛勤的汗水被社会承认,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时,他高兴得不得了。王利军清楚地记得,那是18835月末,当他领回8块钱稿费后,又加上两个月的战士津贴,买了两件皮背寄给了老家的爷爷奶奶。

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则是1984年的事了。他的处女作《风雪之夜》先是在青岛市展出,后又被选送参加海军美术作品展览,刊登在《青岛日报》和《前卫影苑》上。王利军喜不自禁,托裱好,挂在放映室里,晚上睡不着觉,坐起来,打开灯仔细端详,心里美滋滋的;躺下后,还是睡不着,再坐起来看。如此这般,直折腾了三四次。

第一次成功,撩动了王利军胸中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19865月创作的《岛城春色》,吸收了版画的构图、油画的色彩,获青岛市首届青年艺术大奖赛金奖;1988年创作的《蓝色交响曲》,奏出了大海的旋律和水兵的浪漫,入选“第五届海军万里海疆画展”,与张道兴、周永家等名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同室展出;1991年创作的《先驱》获青岛市建市10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金奖。作为烈士的后代和同乡,王利军成功地刻画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高昂、刚烈的气质和精神,是他的奠基之作。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周永家教授。到青岛的第2年,王利军便开始向周老师学画,至今仍经常忆起那一幕幕亲和、耐心、真切的教导。这种高层次的启蒙,使他能站在较高的艺术起点上,终生受益。王利军在青岛的作品,无一不是受周教授的影响,并以他的作品为参照创作的。

艺术上的起步,没有使王利军自我陶醉。他认为,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画家成就不了一个真正的画家。他横下心,用 年时间,业余读完了大连政治学院政治系大专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班的课程。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心灵颤动——意境美的捕捉》被评为优秀论文,他的导师安振兴教授在评语中写道:“这是一篇以长期从事绘画创作,并卓有成效的创作论,集中了艺木创作思维灵感获得的心理感受。论文最为精彩的是关于《先驱》的创作谈,作者不仅以内容着眼,并且深入地论述了形式创造的‘意境’问题,事实上是上升为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联想广博,析理深刻,具有创见性。”

王利军在滨海城市青岛渡过了他艺术生涯最初的20年。他说:“使我获益最多的莫过于那辽阔而富有诗意的大海、坚如磐石的海岸以及心胸如这大海一般宽阔、意志如这海岸一般坚强、情怀如这浪花一般浪漫的水兵。坐在海边去看海潮、去听海音、去嗅海味、去读海韵、去念海情……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利军要燃烧自己整个的生命,去表现战士的多彩生活,讴歌水兵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以画为伴的画家,对于自身艺术价值的刻意追求莫过于寻求到此种生命的‘梦’境与‘醉’态。”

王利军在寻求生命的‘梦’境时,头脑是清醒的。

他说:“我同大多数画家不一样。他们专科、本科毕业,在美院受过系统正规的训练,有扎实的功底。而我是从美术员、宣传干事走过来的,始终处于业余状态,感性的东西多,直觉的成分大。”在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屡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后,倒有了危机感。“我必须补好这一课!”便是他心底的呐喊。

1997年,王利军以优异成绩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他一方面不因入学前有作品而放松对基本功的训练,认真上好素描、速写、花鸟、山水、人物、工笔、写意等每一节课;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更加注重笔墨的塑造功能和形象的感染力。

2002年,王利军又到中央美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进修,这时他已是海军文艺创作室的专业画家了,他说这是“充电”。白天,练造型,练笔墨,珍惜一分一秒;晚上,参加各种讲座,环境学、建筑学、文学、音乐,什么都听。没有讲座,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清场。一年时间,他把中央美院的图书馆翻了个遍,拓宽了知识领域,丰厚了学养。

王利军在沉浸于生命的‘醉’态时,感情是真挚的。

他说:“只有沉潜到生命与生活的海洋的深处的人,才能体悟到生命与情感的本质;也只有在底蕴浑厚的作品里才能实现对艺术技术在更高层面的探求。”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杯浓酒,王利军在热爱生活、沉浸生活、感悟生活的实践中,尽情地享受它的清醇与甘甜。

走出北海舰队的王利军,每年仍要回“娘家”住上一些日子,因为这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大海、水兵,这里是他创作的摇篮。

2002年,他同将军级的张道兴老师到东海舰队潜艇部队体验生活,支队司令授予他们列兵军衔。早晨,同水兵一起跑操,白天共同出海训练,晚上,水兵睡上铺,他们睡下铺。由于空间有限,每次睡觉都要横着躺下去。更艰苦的是潜艇上吃的、喝的,就连空气都有柴油味,加上40多度的高温,许多战士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些农村来的水兵,为了省下一百多元钱,连罐头也舍不得吃。潜艇每次出海都有可能回不来,当送战士长航出海,看到战士写的遗书时,王利军眼里噙满泪花。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味到,人类最苦的是军人,军人最苦的是海军,海军最苦的是水兵。回来以后,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产生了泉涌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先画了一幅《轮机兵》,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长航日志》。画面以拥挤的机舱及纵横交错的管线为背景,一个穿着水兵服的战士在值勤,两个穿着作训服的战士在细心地商讨维修方案,一个挽着袖子,背着工具箱,另一个敞着怀,正挥手擦汗。旋转的构图,狭窄、闷热环境的宣染,人物个性化的处理,表现出水兵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王利军创作《长航曰志》时正值盛夏,画室里没有空调,房顶被晒透了,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他只能穿背心、短裤,整整画了3个月。心灵的沟通,环境的契合,使他在创作时情同身受,下笔游刃有余,令作品形中寓神。

如果说到军艺后王利军开始进入转型期,那么,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他的创作已经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技巧表现到精神内涵传达的转换。从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的《警报》到《抗联战士》、《火红的歌谣》、《涛声渐远》,从《轮机兵》、《青春无悔》到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优秀奖的《长航日志》,由于观念技法上的突破、笔墨的日臻成熟,王利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画出了个性。这里,他力图从一个平常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水兵生活,通过捕捉、体验、提炼,已经由表象的随意传达进入到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生体验的深层开掘,在平凡中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民战士的高大形象。

“在‘醉’态的迷狂中营造出生命中理想生活的梦境,使生命超越现实的阙如而走向圆满。”

王利军是一个不会“包装”,又不善“推销”自己的人。如今,他在全国性大展中多次获金银铜奖,满可以出一本像样的画集。然而,谦和恬淡、含蓄内向的王利军却不肯入流,他说,画画是个慢功夫,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以我的体会,头几个台阶比较快,今天获个奖,明天获个奖,很见成效。中间有个平凡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愠不火、不急不躁、不见成效、不为人知,直到准备充分了,再去攀登新的台阶。正是这段平凡过程将最终决定一个画家的艺术档次。画集不能急着出,出了,又不能把不满意的作品挖下来,难免遗憾。画也不能急着卖,卖了有一天连你自己也看不下去,又不能一张张去人家墙上揭下来。

王利军是一个做事有条不紊的人。自学画以来,他习惯于为自己制定“五年计划”,一年一个小台阶,五年一个大台阶。从1984年的处女作《风雪之夜》,经过《先驱》、《警报》,直到2004年的《长航日志》,20个寒来暑往,走一步铺一块石头,垫一块砖,稳扎稳打,迈向既定目标。

对于今后4个“五年计划”,他作何打算呢?恩师刘大为曾对他说,到你这个年龄段,应该有几件立得起来的作品,起码要让别人熟悉你一张画,就像蒋兆和的《流民图》,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那样。王利军说,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选好主题和切入点。这个目标很高,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王利军又是一个很讲实际的人。他说,只要有机会,我还要去“充电”,到院校进修,到大环境里面去学习。一个新理论、新概念、新观点,就是一个启发。现在信息量这么大,周期又这么短,关起门来画画哪行,没两年就跟不上趟了。至于更远一些的目标,王利军说要多积累,首先不断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一位踏出深闺人渐识的青年画家——王利军,他的未来不是梦。人生四十,丰富的阅历,健康的体魄,再加艺术上的端正理解和执著追求,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新的腾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