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讲述祖孙三代与伊犁的故事:伊犁,刻进名字的“故乡”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昊 熊晨曦 周敏剑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12-23 01:49

无人区,父亲立起14座界碑

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接到父亲刘献伟的电话时,刘郑伊正和战友参加连队节日聚餐。她拿着手机,一一记录下战友灿烂的笑容。手机那头,父亲的笑容透着暖意。

18岁走进边防,在伊犁一守就是30年,起初刘献伟打心眼儿里不愿意让女儿到这里任职:边防的条件比不得内地,女儿郑伊是独生女,哪能吃得了大西北的苦?

没想到,刘郑伊读军校时,就瞒着父亲递交了“赴边申请书”,直到女儿分配到新疆军区的消息传来,刘献伟和妻子才知道女儿的选择。

后来,刘郑伊真的到了边防连队,刘献伟这个做父亲的只能无奈地摇头:“女儿长大了有主见了,她是一只大雁,早晚要振翅高飞的。”

有时静下心来想想刘郑伊的选择,刘献伟觉得,许多命运的“偶然”也是“必然”。

自己守防半辈子,女儿从小到大听的都是界碑与战友、连队饲养的鸡和鸭、军犬和军马、巡逻路上的惊与险……就连名字,他也给女儿起了个“伊”字,“凭啥要求女儿留在自己身边?”

父亲早已将军装穿成了皮肤,不知不觉间,穿上军装成了刘郑伊的一个梦。

随着刘郑伊渐渐长大,刘献伟明白,边防像一个烙印刻在女儿的心上,她认准的事儿,“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那一年,刘献伟和战友挺进霍尔果斯河源无人区,执行中哈边境伊犁防区勘界任务。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上,勘界队遇上“大麻烦”,那一次,他们差一点就回不来。

刘献伟和战友背着仪器,扛着脚架,根据地图一米一米勘探,一寸一寸测定边境线。风雪说来就来,大风吹得仪器支架飞下了山。他们赶忙爬下去,把支架背了回来。

虽是夏夜,突变的天气让气温骤然下降。刘献伟和战友穿得单薄,冰碴凝结在眉毛上,他们只得临时躲在一个山洞里。恶劣天气持续了5天,直升机无法飞进来,他们靠仅剩的干粮坚持。夜里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狼群嗥叫……直到天气好转,刘献伟才和战友们按原路走出无人区。

一周后,刘献伟和战友一行10人,再次搭乘直升机,将界碑、沙石、钢筋、水泥等物资,运送到上次勘察好的界标点上。

为了不让光滑平整的花岗岩界碑有任何“闪失”,下了直升机,刘献伟脱下军大衣将界碑包裹严实,和战友们一起抬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立碑点……

傍晚,就在他们为刚刚立起的界碑灌注完混凝土准备收工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豆大的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刘献伟和战友二话不说再次脱下大衣,用树枝支撑起大衣,盖在刚灌注完成的混凝土基座上,“不管什么情况,也不能让雹子砸了界碑……”这座界碑,就是至今仍屹立于中哈边境的312号界碑。

多年后,刘郑伊带队巡逻到这条边境线上。不仅是这座界碑,连同父亲当年勘界立起的14座界碑,在她心里都是一样的亲切而神圣……那一刻,这个22岁边防军人的内心深处,豁达了许多,坚毅了许多。

6岁的刘郑伊与父亲一起骑军马。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