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讲述祖孙三代与伊犁的故事:伊犁,刻进名字的“故乡”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昊 熊晨曦 周敏剑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12-23 01:49
 

426号界碑旁,刘郑伊与“同龄”界碑合影。

界碑,我与你同龄

■刘郑伊

我叫刘郑伊,伊犁的“伊”。

伊犁融入了我的姓名,也融入了我的生命。

这片土地就像我的父母一样,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对我,它对我们一家人来说,都无比重要。

我的爷爷、爸爸都是边防军人,为了军人的使命和职责,他们接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我的故事,其实是我们祖孙三代与伊犁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界碑,都有界碑上那一抹难忘的“中国红”。

我是个在河南出生的“新疆娃”。不到1岁我就到过伊犁看望父亲。从此,我与边防结下了不解之缘。

母亲是个坚强的人。我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带着我,坐火车到边防去探亲。绿皮火车颠簸着,从中原大地到西北边陲,数天长途跋涉,才能来到爸爸身边。

在军营大院,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穿绿军装的叔叔,一见到他们,我就叫“爸爸”。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会迅速把我拉到身后,不好意思地笑着,连声道歉……

在部队探亲时,我最喜欢看“兵叔叔”们升旗。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飘扬的红旗一点点升起,映着塞外的蓝天白云,那景象真的美极了。

长大后,父亲带我走过边防辽阔的草原,带我看过连绵的雪山和苍茫的戈壁,带我触摸过边防线上的界碑。

记得小时候,父亲抱着还不怎么识字的我,走上边防线。那时的我,并不明白那方方正正的石碑代表着什么,只记得上面有两个鲜红的大字——“中国”,这恰恰成了我最早认识的汉字。

等我大一点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再去看界碑。他把我抱到界碑旁,站在石墩上与界碑合影。那时的我已经上学了,我用手抚摸界碑上红彤彤的“中国”二字,以及那一行数字“1997”。

我指着那个数字说:“爸爸,这里有我出生的年份哦。”父亲告诉我:“孩子,你和这座界碑同龄。”

从此,我记住了边防线上有个和我同龄的“伙伴”。从那天起,界碑“住”进了我心里。

多年后,我又一次随父亲来到了边防线。这时的我已经懂得,矗立在边境线上的界碑代表着祖国,是神圣而庄严的标志。

许多年过去了,记忆中的那一抹红依旧鲜艳如初,丝毫不曾因岁月流逝而褪色。直到我穿上军装,同样坚守在爷爷、父亲当年坚守过的战位上时,我才渐渐读懂了父亲说过的话。

父亲曾说,界碑上的字始终鲜艳,不是因为用了特殊涂料,而是因为边防军人丈量祖国边境线的脚步从未停歇,一茬茬巡逻兵、一代代戍边人都会给界碑描红。

成为边防军人后我才意识到,为界碑描红是无比神圣的事。当我们在界碑前拿起笔的时候,描画的仿佛是祖国的轮廓。而描红的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边防军人”,只要接过这支“描红笔”,我们就接过了坚守的职责。

我的爷爷刘水信,在伊犁守防30年。他那件被碎石划破的旧军装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对我而言,那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戍边史”。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军装。父亲那种“兵未当够”的情怀,我看在眼里,深受触动。

爷爷情洒边关,父亲留恋军营,我觉得我也应该成为一名边防军人。于是,我决定到伊犁当兵:军校毕业时,我和许多战友一起,在“戍边申请书”上按下了红指印。

后来,我来到了这个承载我儿时梦想的地方,成为一名边防连排长。

当我住进崭新的营房时,眼前浮现的是爷爷当年住“地窝子”、睡戈壁滩的场景;当我和战友冲着热水澡时,脑海中想起的是父亲吃雪解渴、化冰为水的艰苦岁月;当我第一次带队乘直升机巡逻,从空中俯瞰边防线全貌时,记忆里闪现的,是爷爷和父亲徒步巡守边防线留下的足迹。

旋翼飞转,云端之上,我常常会寻找那座与我“同龄”的界碑。

界碑上的红色,是生命的颜色、梦的颜色,也是我青春的颜色。

照片由刘郑伊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