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焦点大图>>正文

荆博:勇于“亮剑”的青年才俊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毕野青责任编辑:张衍飞2013-08-10 17:34

多年来,从一名军校本科学员到研究生,荆博始终自觉践行着党的创新理论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获得升华,不断将小爱汇聚成大爱!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荆博所在院校的驻地西安也遭受了波及。他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许多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救常识,在慌乱中出现了本不该发生的意外伤亡。这让荆博感到很痛心。必须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了解防震避险的基本常识,增强青少年的防灾意识。随后,他收集了多份防震知识文献,自编打印《防震避险知识宣传单》800余份,冒着余震危险,深入长安一中、兴国初中、土门峪村小学、黄良乡小学等20所偏远学校进行防震避险知识普及宣讲。在土门峪村小学讲解防震知识时,荆博了解到该所小学遭受地震影响严重,多间教室已不能使用。望着屋顶出现的多道裂缝,他掏出了刚刚领取的稿费,交给身边的小学校长。“校长同志,孩子们上学可等不得啊,我愿意为教室翻修贡献一份力量!”这时,闻讯赶来的村党支部马书记握住了荆博的手,拿出一本访客登记册激动地说:“解放军同志,请留下姓名,下午市里要来一个工作组到咱们村查看危房,我一定把你讲解防震知识的事,向工作组领导进行汇报!”“老支书,其实我与奋战在抗震一线的战友们比起来,所做的这点工作真是微不足道!”荆博接过访客登记册,在上面留下了“解放军”三个字后,又急忙赶赴另一个村庄进行防震知识宣讲……

当他担任学员队军人委员会委员和团总支委员时,经常带领学员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慰问演出,陪孤寡老人聊天、表演节目,给老人读报、做家务等,老人们感动地称荆博是自己的“兵儿子”!大学毕业至今,荆博虽然离开了院校驻地西安,但他依然挂念着孤寡老人们。每逢节假日,千里之外的他常常给老人打电话送去温暖的祝福,并把自己的一部分稿费邮寄给敬老院,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

当他成为所在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委员、第二课堂文学协会主席、校刊和团刊的“两刊”主编后,作为优秀军校大学生的他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能使大家共同进步,那才叫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于是,荆博针对学员特点不仅策划和组织了多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与教研室协调开办“文学创作训练班”、“新闻写作培训班”等,许多学员认为,此举令他们受益匪浅。经过培训,目前已有百余名学员成长为部队的基层文化骨干和新闻报道骨干。特别是荆博在主编的刊物上开辟了“沙场点兵”等学术专栏,并依托刊物开展“学员军事学术研讨”、“武器知识竞赛”、“军事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校园里的一股“军事研讨热”悄然升温。当荆博被《解放军报》报道后,一位刚刚来到西藏服役的战士小邓给荆博写信,向他倾吐入伍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尽管那时荆博学习特别紧张,但他还是抽时间回了信。在信中荆博高度赞扬了这名战士主动要求到艰苦地区服役的人生选择,并鼓励小邓在训练和生活中要树立自信,不抛弃不放弃,积极和战友们加强沟通,增强理解和信任!不久,战士小邓回信感谢了荆博提出的几点建议,并在以后的来信中说,自己与战友们相处的极为融洽,现在由衷感到军旅生活既充实,又快乐!

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荆博更是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帮助战友。有一次,一名刚入学的研究生学员,写了一篇有关部队战斗精神培育的学术论文,请荆博帮助修改。他二话没说,半天时间过去了,一改起来就是三遍。修改的内容他会用红色的笔体进行区分,为的是逐一对那名学员进行讲解说明。后来,那篇文章很快就发表在了军队的重点理论刊物上。三年来,研究生队荆博的寝室,被学员们称为“理论研讨屋”,他热心为学员修改稿件近百篇,其中大多数稿件已被各级理论刊物发表,而在为别人修改稿件的过程中,荆博的理论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去年,学校里多名队干部邀请荆博为新学员讲一堂《政治军官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他用了整整两周时间准备,找资料、写讲稿、做课件、备课、试讲,每个环节荆博都毫不放松。终于,一堂精彩的授课呈现在了新入学的研究生、国防生学员面前。中科院特招入伍的国防生林晓宣博士激动地说:“荆博这堂课,讲的真及时!我感到很解渴!很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