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军校故事>>正文

信仰的种子:在这里寻找土壤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解放军报记者王通化、通讯员熊峰、李霏责任编辑:刘倩云2013-11-15 17:23

掂量手中津贴

人民养育了我们

那只攥着斧头的手,粗大,有力。木头被这双手和斧头不断拆分成一堆细细的柴条。

夕阳的余晖沐浴着村庄,金秋的乡村一片收获味道。潘大叔边劈柴边和学员们唠着家常。尽管乡音浓重,学员们还是听出个大概——

大叔家的二层小楼是前两年盖好的,一部分动用了家里多年的积蓄,一部分是儿女们在外面打工挣来的钱。每年地里收些花生、红薯、玉米、黄豆、棉花,山上收些栗子,都是自家吃用,卖不了多少钱。

一家人,几双手,辛苦劳作,才支撑起这个家。

思绪越过这个农家小院,李多录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穿的这身军装、上学的学费、每天的伙食、每月发的津贴里,也许就有潘大叔一家人的汗水。

入学后第一次发津贴,李多录记得当时“楼层差点炸了”。喜悦难耐的他把6张100元钱一字摆开,专门照了张相。“终于不用再花父母的钱了,这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这样的话,在25队学员中间不在少数。

津贴,真的是自己挣来的“第一桶金”吗?今天,面对老乡们一双双劳动的手、一顿顿美味可口的饭菜、一间间收拾一新的房间,学员们开始第一次以全新的角度掂量手里的津贴:

义务兵不是雇佣兵,当兵不是来挣钱的,津贴是国家和人民给自己的待遇——从入伍那天起,养育自己的不再是父母,而是千千万万个如大叔大娘般的家庭。

6张百元津贴,就这样将学员的思绪引向感恩的源头!

老乡是谁?人民是谁?我是谁?学员们把初步的感知融入点滴的行动——

10月19日,拉练第四天,助民劳动日。他们握起老乡的镰刀上山砍柴。来到长满杂草、藤蔓和荆棘的半山腰上,他们把镰刀诚恳而笨拙地砍向枯枝,一令一动地体会着劳动的滋味,也感知着这个组成党旗图案的最普通农具的温度。

“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人民子弟兵前面的‘人民’二字!”在“红土地上立誓言”演讲比赛现场,杨步野慷慨激昂的演讲迎来一片共鸣的掌声。

尽管这口号般的声音还显稚嫩,但信仰种子的生根发芽,不正是在这种“喊”的过程中一步步确立的吗?这是种子找到土壤的感觉——品味老乡深情,他们开始在信仰的白纸上书写序章!

离别的日子到了。吃完在老乡家的最后一顿早饭,队伍开始集合。王花荣大娘放下正在收拾的碗筷,走出门静静地看着队伍。在最后时刻,王斌冲出队列紧紧拥抱着大娘——

昨晚,他们用自己的津贴买来米、面、油、牛奶、水果等物品,悄悄塞在桌子底下。他们知道,比起大娘为自己做的,这些远远不够。但他记住了大娘在饭桌上对他们说的话:“你们是亲人解放军……我祝你们早日成为国家人才。”

浓浓的方言,让学员们明白:当好一名军人,才是对老乡最大的回报。

这是他们与老乡的约定,也是他们在这片红土地上许下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