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见全豹。大小上百个案例看似错综复杂、互不相干,但直指院校发展的症结:同类院校数量多、任务区分不合理,“小作坊”式的粗放办学比较普遍,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课程交叉重叠。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核心传统学科优势特色不鲜明,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研立项、教员晋升等制度不完善,教员队伍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010年2月,调研组将改革研究论证意见呈交武警部队党委班子。摆在改革决策者面前的难题,在权衡天平两端起伏——
一端是机关业务部门拿出的方案:走“学历合训、任职分流”之路,减少院校数量,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效益;另一端是院校分管单位各总队的担忧:减少了总队师团职干部编制,减少了总队经费……
“作减法,就是消肿止痛、活血清淤,必须悟透长痛与短痛的辩证法,站在部队建设大局和长远发展考虑问题,舍得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武警部队院校改革转型领导小组组长、副司令员潘昌杰说。
改革方案改了10余稿后,共识在争鸣后形成。2011年初,武警部队党委正式上报了《武警部队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院校数量从27所减少到14所,全部由武警部队集中领导管理。淘汰陈旧专业,重点培育抢险救援、狙击排爆、直升机等新兴学科专业。在两年内完成数千教员的走、退、转、留,从部队选调优秀干部到院校任教任职,引进数十名高素质人才……
先作减法,再作加法。三年改革,成效初显。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武警后勤学院救援医学培训基地灾害救援演练现场,数百名救援医学专业学员、基层部队官兵和社会救援人员正在进行联合演练。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学救援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集约办学,让优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武警院校系统出现一批‘国字号’教育培训基地,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武警部队院校办主任李勇刚告诉记者。
从南国浦江到塞外边疆,从东海之滨到北国都市,变化接连出现——
3年间,武警工程大学、武警指挥学院、武警后勤学院通过了总参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检查验收。武警工程大学数十个新型多媒体教室、物理实验室、外语语音室投入使用;武警警官学院展开“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了“基础网络、软件应用和支撑条件”三大系统;武警杭州士官学校厨师培训中心新建的“营养实验室”“烹饪专修室”满足了学员从食谱制定、物资采购到炊事装备的实习需求……
如今,“内涵式发展”“开放式办学”等现代办学理念在各武警院校开花结果。武警警官学院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驻蓉高校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武警后勤学院引进北京大学远程名师课堂,拓展了实践教学基地。姜铁民、张赛两位该院特招的国内知名专家,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展开合作研究。学院形成了药学、心脏医学、神经医学等10余个创新学术团队,在研国家级科研课题达到35项。
院校改革,激发的是科研、教学人员的活力,拓展的是院校服务保障功能,受益最多的还是部队。广州指挥学院深入部队挖掘科研线索,确定攻关课题。夜间射击示靶器、空包弹助退器、步枪通用校枪器、便携式多功能队列训练箱等多项成果直接应用到部队训练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