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王教授讲课时教材教案什么都不带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赵培龙责任编辑:李娴
2016-08-11 04:07

想起王教授

■赵培龙

1980年7月,我参加高考,志愿从军,被空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录取。

我们是该校第2批地方知青生学员。进入军校,两个月传统教育、军事训练、条令集训后,转入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我被分在金工修理科系电镀热处理专业。基础课结束后,我们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热处理相对理论复杂,教员都是很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泉声教授,至今常常想起。王教授是湖南人,身形瘦小,脑门发亮,顶发几乎掉光,声音尖而细,口齿十分清晰,50年代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

王教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一是他的夏常服不合身,上衣太宽太长,裤子过于肥大,加上穿了一双解放鞋,人显得十分瘦小。二是他挽着袖子和裤脚,没有穿白衬衫,加上风纪扣没有扣好,里边磨破了边的棉白衫很显眼。三是他来讲课,教材、教案什么东西都没带,区队长报告后,开始什么都不讲,就拿起粉笔在两块拖拉黑板上埋头写了起来。大约写了20分钟,才对我们说:“学员同志们,现在开始讲课。”

从这一刻开始,他讲我们听,一直到下课,几乎不停止。他在讲的过程中,我边听边看教材,至此我才发现,他讲的教材上都有,数据准确无误,黑板上写的教材上没有,他讲的内容远比教材上多得多。第2节课同样如此。第3节课就不是这样了,首先他开始提问,让知道的学员举手主动回答,没人举手他点名回答,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他开始讲解。一节课下来,几个问题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效果特好。第4节课是课堂作业。他提醒大家,有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临下课,他问大家黑板上的文字还留不留,开始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纷纷说都记下了。他很高兴,于是自己用黑板擦擦掉。区队长说:“教授,您不用擦,下课有值日生。”他说:“你们用心做作业,教员擦黑板是分内工作,下课多留点时间给你们体育锻炼。”

王教授的第一堂课就征服了我们,下课后大家叹服不已。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本来是枯燥无味的专业课,由于他知识渊博,讲得精彩,大家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以后的日子,只要王教授上课,我们事先都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而且上完课我们故意留下一些内容不抄写,为的是不让这样一位才高八斗、德高望重的教授擦黑板。他理解我们的用意,每每点头微笑。几个月下来,王教授从不带教案进教室,而且每每像背书一样流利。

一次,我到王教授的办公室取资料,发现他正在伏案疾书。走近一看,甚是了得。原来,王教授正在翻阅几本厚重的资料,有清华大学的、有华中工学院的、有西安交通大学的,认真编写教案。而且,他的办公桌上摞了厚厚一叠教案。都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现在,我终于看到了王教授的教案,有形的放在办公室,无形的装在脑子里。如此认真备课,刻苦严谨治学,着实令我感动。

我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大家更加敬佩王教授,学习更加自觉。学期结束考试,我们班理论和操作平均分数都在90分以上。王教授十分高兴,他夸我们学到了真知识,掌握了真本领。

毕业的时候,王教授非常希望我们这个班能留下几个学员充实教员队伍,可惜我们都必须到部队去,王教授十分惋惜。临别那天,下起瓢泼大雨,他专程到信阳火车站送我们。他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语重心长地说:“培龙,部队是个大熔炉,你们都会百炼成钢、大有用武之地。”

火车开动了,他站在站台上向我们挥手致意。他的身形虽然瘦小,但他在我的心中形象却是那么高大。窗外雨还在下着,火车离站了,他还在那里挥手,透过车窗玻璃,我的视线模糊了。

34年过去,我再也没有见过王教授。每每想起他,我便肃然起敬,多少年来,他始终是我不忘初心、劝人学习、勉励后辈、激励自己的典范。

(《解放军报》2016年8月11日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