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家书依然抵万金
——空军工程大学新训旅以家书为载体引导新学员成长纪实
■秦旱雨 本报特约记者 陈 卓
编者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年代,饱含深情的家书激励了无数将士奋勇杀敌,也记载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随着社会变迁,身处和平年代的军人如何看待家书?便捷的通讯手段是否取代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家书对于青年官兵的成长起着什么作用?请看本期“聚焦军校新训系列报道·学员家书”。
今秋新生入校以来,空军工程大学新训旅在新学员中广泛开展“写家书读家书”活动,引导学员在家信来往中感悟军营、感念亲恩、总结成长,发挥家庭对学员的教育引导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从心生抵触到心有触动
未提笔之时,新学员苏樊对写家书有些抵触。在他看来,写家书就是形式主义。“用微信和电话一两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苏樊和同学嘀咕。
旅里有要求,不写也得写!当真正铺开信纸,苏樊才发现手中的笔其实很沉重,训练的辛苦、对亲人的思念、新训的收获……写着写着,苏樊泪流满面。最初的抵触情绪,变成了思想触动。
刚刚跨过高中阶段的新学员,可以说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热衷微博、微信,看朋友圈、刷动态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在他们看来,写家书实在是“OUT”了。
此次活动前,新训旅组织了一次摸底,问卷调查显示:95.7%的学员表示没有写过家书,75.8%的学员觉得互联网时代家书意义不大,91.2%的学员认为短信、微信更实用……
面对这一现实,该校将“写一封家书”作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新训的课表计划。
“学员们在规定时间通过微信、短信或电话与父母联系,有时达不到深度交流的效果,内心的真实感受也难以充分表达,书信恰恰能弥补这一点!”新训旅领导说。
为让新学员体会到家书的分量,该旅组织各营连开展家书意义大讨论活动,对家书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细节组织辅导,一些新训干部还找出自己刚进军营时写的家书,同学员们分享,使学员们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