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用微信了,军校学员还在写信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秦旱雨 陈卓责任编辑:陈婕
2016-10-09 03:24

家书教他们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捧家书,手有余温;读家书,见字如晤。

四川籍学员小贺的家书写了很长时间。在此之前,他一直与父亲之间有些心理隔阂。

小贺的父亲老来得子,他18岁时,父亲已62岁。父亲对他一向严格,父子俩很少在一起聊聊知心话。高考时,小贺考了618分,他本来想报考地方大学,但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进了军校。新训展开不久,小贺就因体质差、训练跟不上萌生退学的念头,心里开始埋怨父亲让他来上军校。

刚开始给父亲写信时,小贺把这种埋怨“倾泻”在纸上。然而,写着写着,他想起父亲的好,想起父亲大半辈子在菜市场当搬运工,靠卖苦力抚养他和年幼的妹妹……信没写完,他就逐渐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流下愧疚的泪水。

“许多问题,以前从来没有深想过,写家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封信写完后,我感到和父亲之间的那堵‘墙’终于倒了!”小贺告诉记者,新训再苦自己也要坚持。

征得几名学员的同意,记者翻阅他们即将寄出去的家信——

“在炎炎烈日下训练,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背。爸爸,此时工地上的您一定比我还辛苦吧!夜间梦醒,屋外的秋风夹杂着细雨拍打着窗棂,妈妈,此刻远方的您也正在思念我吧!”

“爸妈,你们是我最重要的人,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腾出点时间坚持锻炼,把身子养好,等着儿子建功立业的好消息!”

每一封家书,都带着浓浓的亲情与深深的感恩。字字句句都让人感受到,这些初入军营的孩子正在成长。

家书让他们读懂军营感受成长

在这次“写家书读家书”活动中,新学员们对新训、对军营有了新的感受。

“爸妈,新训期间我们还会举办成人礼活动,我每天都在期待着那一刻,那将是对我这段时间坚持与努力的见证……”学员朱其铭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

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镌刻成学员们成长的足迹。当这些足迹跃然纸上,不仅那么生动、那么真实,也成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雷达工程专业学员小王的父母将他送到军校后,一直隐隐担心:孩子自尊心强,以前很少受委屈,新训骨干会对他好吗?

令小王的父母没想到的是,新训班长就像亲哥哥一样体贴。孩子在书信中告诉他们:“学员中暑了,班长背着上门诊部;有人生病了,班长亲自给他们打饭……”小王告诉父母,他以后也要当这样的好班长、好军人。

“小小一封家书,既是梳理总结新训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学员自我教育、自我启发的有效载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读懂军营感受成长。”新训旅旅长孟凡银说。

学员杨京书有点特别,他在信中给父亲作了三项承诺:争取当上新训标兵,争取评上“优秀学员”,争取练出个“人鱼线”。可以说,这封家书,也是他的“军令状”。

“投身军营,儿无怨无悔。第一步已经迈出,开始了由地方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

“放心吧,您们的儿子会用实际行动为您们增光添彩的,做一名真正的军营男子汉。”

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饱含青年学子们的雄心壮志。

本版美术设计:周 洁 摄影:陈 蒙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09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