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理厂到码头,看潜艇专业军校学员咋上课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德潮 高密责任编辑:乔梦
2016-11-27 03:01

“海腥味儿”课堂磨砺“水下重剑”

——海军潜艇学院贴近部队需求推进实战化教学

■陈德潮 本报特约记者 高密

不久前,海军潜艇学院一名教员连续7次上课,都受到该院院长王宇的“青睐”。每次听完课,王院长都对这名教员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组织形式等小问题进行悉心指导。“课堂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实战化水平最关键的着力点,决不能掺杂一点儿水分!”作为有着近30年部队经历的老“潜艇人”,王院长的话掷地有声。

为提高课堂教学训练质效,该院设立了学员学业会商制度,要求教员与学员在每门课开课前、中期和结束前分别开展会商。

“修理厂老技工的维修经验最丰富,希望能听他们讲讲课”“从没见过装备生产过程,希望能见识一下”……制度设立之初恰逢中晋高士官培训班开班,不少装备维修类课程的教员因学员提出的这些需求犯了难。来自一线部队的学员,清楚自己会什么,更明白自己想要学什么。为此,该院机关明确要求:必须尽最大可能满足学员提出的需求。教员们便立即调整教学内容,协调到有关单位进行现地教学。长波发信台、通信设备厂、雷达声呐修理厂,凡是具备教学条件、具有教学价值的单位都为学员们敞开了大门。

“通过学业会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种由部队需求驱动的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更灵活,对学员任职能力的提升事半功倍。”该院训练部领导表示。

今年3月,该院承担某潜艇支队成建制接装理论培训任务。与以往不同的是,培训学员不来学院报到,课堂设在码头边,由教员送课上门。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怎么教就怎么教。在这洋溢着海腥味儿的课堂里,该院成功探索出了实艇保障下的接装培训新模式。

教员创新开展的“课堂转移”,为实践教学开拓了新的质效增长空间。去年11月,该院利用装备研制生产部门的教学和实操条件开展异地办学,将鱼雷武器系统维修技术培训班直接开设在某军工厂,此举解决了部分专业实装紧缺、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

今年5月,潜艇雷达专业两门课程、近百学时的装备操作和维修教学,首次全部集中转移至雷达声呐修理厂的修理车间,利用其丰富的故障装备资源展开。在厚厚的一摞课程实操报告里记者看到,一个半月时间,学员们往返修理厂17次,每一个故障的原因分析、排除方法以及心得总结,都详尽记载。毕业联考,该班学员成绩全部优秀。

今夏,北海舰队在黄海某海空域组织反潜实兵演练。从最初方案设计到最终的复盘评估,潜艇学院派出19名教员全程保障。这是海军该类演练首次全面依托院校实验室展开。演习后不久,3大演练课题、10余种实案战术以及诸多现场采集的数据,纷纷登上讲台或进入教学数据库,成为体现课堂实战化程度的“深度表”。

“部队怎么练,院校就怎么教。”演练评估专家组组长笪良龙表示,依托院校实验室保障部队演习演练,既为部队实战化训练打开了一条新通道,更为院校实战化教学提供了新依据。

教员的经历决定学员学历的“含金量”,也决定着课堂实战化“深度表”的指针。为此,该院着眼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不断加大教员参与部队演训任务力度。

记者在该院训练部门了解到,仅去年一年就有8人参与部队专项集训和全训考核,10人参加武器装备定型试验,30余人次赴部队、装备研制生产部门调研学习,35人赴潜艇部队学习锻炼并由部队进行装备实操考核;40余人次直接参与军事演习、演练等专项任务。

曾参加过某核潜艇战备远航训练任务的教员郭正东总结说:“只有带着教员的理论,干着艇员的工作,想着学员的需求,才能不断突破实战化教学的‘极限深度’。”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27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