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兵记者” 他用文字铸成功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志锟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12-27 14:40

都说军校是一所“整容院”,能让曾经的“杀马特”变成血性硬汉;让曾经的“非主流”变成阳光青年;让“门外汉”变成“兵记者”。2017即将过去,各种各样的年终奖纷至沓来,对于他来说,年终奖不是证书,更不是奖金,而是有妙笔和相机相伴,加班写出来的一篇又一篇稿件。他就是“兵记者”——李志文。

一年来,凭借着他的努力与付出,先后在《解放军报》《金陵晚报》、全军政工网、国防部网、中国军网刊发稿件100余篇,两篇全军政工网部队新闻头条。被学院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被大学校报评为“优秀报道员”、“特约通讯员”;今年9月被全军政工网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在大学组织的“抗战胜利70周年”、“档案与官兵”、“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稿件。

“这些成绩是在自己的选择中取得的。”谈起自己成长的“密码”,李志文这样说到。镜头拉回一年前,现为全军政工网优秀通讯员的他,也经历过“迷茫期”。打开他的军网邮箱,20篇退稿十分显眼。很多人多说,写了这么多稿子,一篇也没上,自己的积极性是不是完全都没了?但李志文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向校报投出了自己的第21篇稿子,这篇稿子《淬火砺尖兵》被刊发在校报上,成为他第一篇刊发在外部平台的稿子。“或许开头会很难,但只要我肯坚持下去,就没有可以阻挡我的。”李志文说。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017一月份,李志文带着《2017,带着梦想起航》的策划开始了新一年宣传工作。那时担任校报专版特约通讯员的他,接到一个的策划任务,头次搞策划,李志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完成好任务,李志文从策划的思路、框架、内容着手研究,他亲自走访各学员连采访学员,采访过程中,学员刘伟祎的新年梦想打动了他,为了把这个梦想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李志文多次采访这名学员,记了满满一本子的笔记;为了构思好怎么去排版,他还专门去研究解放军报的排版……十几份报纸的翻阅,连续几天的熬夜奋战,最后作为专版刊发出来,在学员间形成热议。

五月,军校改革成了李志文创作的源泉。正为毕业联考奋力拼搏的李志文突然灵感大起,当他想到联考所经历的与军改、强军结合在一起,心中激动不已,几篇与联考青春相关的策划慢慢筹备中……搞写作,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终厚积薄发。哪儿里没见过凌晨四点天空的新闻工作者?《一名“95”后军校学员眼中的军改》一稿就是李志文的一篇凌晨四点之作,这篇精品被全军政工网、中国军网、中国陆军网、黄埔一号等多家媒体纷纷转发,引起热议。

九月,教师节,除了鲜花还有创作的祝福。李志文开始着手人生第一篇人物通讯《甘做强军路上的“铺路石”》,写的是朱立艳教员。当初采访她的时候可没那么简单,朱立艳教员是一位十分谦虚的人,所有想在她身上挖掘的故事,在她那得到的消息都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为此,李志文决定走遍教员身边的同事、领导、学生,把教员身上的故事挖掘出来,那几天,陪伴李志文的只有一支笔、一个本子和一双不停歇的脚,十几页的采访笔记,来来回回修改8次,精品稿子出炉,点击量破万。

十一月,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着学弟一起感悟主席的初心。随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出版,李志文在第一时间购买并研读了这本书,“知青岁月,我们没有经历过,对那段岁月的概念大多来自影视剧,此次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知青岁月。”深有感触的他把自己的感受与学弟展开分享和讨论,而此时,一个策划在他心中萌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推荐给所有军校生,让他们珍惜美好韶华。”于是,他与学弟共同构思、讨论、采访、撰写稿子、重复修改……《从梁家河感悟主席的初心》《军校学员带你读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文章在全军政工网、中国军网、中国陆军网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广大读者热爱。

有一种青春叫做选择,有一种青春叫敢担当。“或许自己距离成为一名‘记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坚信自己会一直行走在这条路上,总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李志文说,选择的青春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2017,对于李志文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那些被发表的稿件,是他内心最满意的年终奖。

当黎明还未托起朝阳,匆匆的脚步,已经奔波在采访的路上;当夜空摇落漫天星光, 疲倦的身影,仍穿梭在键盘间。一支劲笔,一组镜头。

李志文——用文字铸成的功勋,一份2017特殊的个人勋功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