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一师体育锻炼地点示意图
足印:一师
“好学校”
记者又一次来到一师。不,应该是“青年毛泽东纪念馆”。
2003年,一师主体部分搬迁到了河西,这里成为青年毛泽东的专门纪念地。在记者的眼中,当年这里实在是一个读书地——处在城南郊,坐落书院坪;前对岳麓山,后倚妙高峰;湘江门前流,橘洲映校门;喧嚣几里远,风景清佳地。只是,近些年不断扩张的长沙城将它“包围”在一片高楼大厦中。尽管如此,“江”“峰”依然,那条曾经带来城市繁荣、也带来世间喧嚣的粤汉铁路已成为历史,这里仍不失为城市的理想读书地。
毛泽东后来评说一师是个“好学校”,是否也包括环境这个因素?他在一师“做了五年学生,并且居然拒绝了此后一切广告的引诱”。最后“真的毕业了”。
志存高远的毛泽东在这个学习环境里,可谓是适得其所。同学们见识了他苦读情景,罗章龙回忆说:“当时一师作息制度规定,早晨晚上都要到自修室学习,每晚自修到九时点名后,即离开自修室回到寝室,九时半吹号熄灯。等学校学监查完寝室后,大家安静入睡了,毛主席又起床到楼道的电灯下继续读书,直到深夜才去睡觉。早上天不亮,毛主席就起床,先到操场跑步,然后冲冷水浴。到六点学校吹起床号,同学们都起床时,毛主席早已到自修室在高声朗诵古文诗词了。”
他并不仅仅满足课堂的学习,而是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另一位同学张国基回忆:“对于我国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他都广泛地加以选择研究。课余喜读的书籍有《楚辞》《诗经》和先秦诸子的学说;史学方面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此外,对《昭明文选》、唐宋诗词以及历代各家骈体散文,也加以广泛的涉阅……”
书读得多、学得好,“下笔如有神”,青年毛泽东在一师已初步显露出“文章大家”的风华。张国基回忆说,那个时候的毛泽东“作起文章来洋洋洒洒,一写就是几千字。真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笔锋犀利,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