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照片,是毛泽东所在班上体操课的情景。但照片中,哪一个是毛泽东呢?
足步:多思
“×”“?”“。”
在“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那件颇具传奇色彩的文物——青年毛泽东阅读过的《伦理学原理》。
于毛泽东来说,这是一件“失而复得”的故物。其所以“失”,是因为“批”,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过的书上都有“批”“注”,同学们在佩服之余,也就借来学习。毛泽东在这本德国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的著作上,“批”“注”之多令同学们吃惊,10万字的书上竟写了1、2万字的批语。他在凡原著中比较合乎辩证、唯物观点的地方,必冗长加圈点,他作的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语与吾大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立此说”“此说终觉不完美”等。上个世纪20年代初,他的同学杨韶华将这本书借去阅读,此后一直未还。
将近30年后的1950年9月,周世钊应毛泽东之邀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杨韶华托周将此书奉还,并在上面写道:“此书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时所借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惇元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藉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可见,“复得”是因为诚信。
这部书就是毛泽东在一师发奋学习、长于思考的证明,也是他“分析能力之强,批判眼光之高,是任何人想学而无法学到”天赋的证明。
张国基记得,毛泽东“对当时学校的教材和一些课外读物,一经过目,就指出哪些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哪些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的,他就奋笔打上‘×’‘?’等符号。如果是思想进步或有革命意义的,就用朱笔‘圈圈点点’,并写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