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兴军。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毋庸置疑,新时代军人始终是战斗力的核心要素,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对科技兴军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能否形成创新思维,勇气、意识和能力是关键的三道分水岭。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鼓足克制惰性、敢担风险的勇气。爱因斯坦曾说,“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形成的各种偏见”。这里的“常识”和“偏见”,指的是在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思维惯性、行为惯例。依着这些惯性惯例行事最省力,因为无需绞尽脑汁思考改变,也不用为“异想天开”承担责任,这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有的官兵态度消极、疲于应付,习惯凭老办法、旧习惯工作训练;有的干工作任务式、套路化,甚至年年讲创新、年年一个样;有的奉行求变不如求稳,上级怎么说下边怎么干,依葫芦画瓢、机械化落实,害怕创造性落实偏离路线、招致失败。然而惯例最容易捆住手脚,惯性最容易滋生惰性。任由思想被惯例驯化,习惯被强大的惯性推着走,既没有挑战“惯性”的雄心,也没有打破“惯例”的勇气,总是套用以往的训练思维、方案预案和操装习惯,必然将落后于部队发展转型步伐。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要克服得过且过的惰性,更要有敢冒失败风险的担当。青年官兵最富有创新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的今天,一定要让创新思维成为习惯和本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暮气,自觉消除患得患失对创新冲动的抑制,不断强化愿创新、敢创新的意识,以新思维拥抱新时代、回应新要求。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强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意识。创新是最容不得一潭死水的地方,意识僵化带来的只能是伪创新。要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对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抱有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度,善于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寻求创新和改进。要强化敏感意识,对新战法、新训法、新装备永远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寻找新技术、新手段与老问题的对接点。做到见表知里、见微知著、见显知隐,善于发现和研究训练演练中一些微小的迹象和表征,迅速准确地透过这些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强化对抗意识,把军事创新思维建立在对抗基础之上,以军事创新思维的对抗性适应战争实践的暴烈性、残酷性和复杂性,让创新思维和活动充分迸发生命力和战斗力。要强化科技意识,认清“科技进步推动军事变革的趋势无法阻挡”,把住军事科技进步这个诱发军事创新思维的基本动因,始终紧跟科技前沿、技术潮流而动。要强化开放意识,把军事创新思维发散到作战训练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方向,在深入分析解析中获取新的认知、创造新的成果。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提高打破定势、拓宽领域的能力。如果说勇气是“创新情商”,能力则是“创新智商”。要打破传统战争的思维定式,不再拘泥于既定的方案、惯用的例证,而是善于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新的可能性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再习惯于从“传统”中找答案、从“经验”中找办法,而是追求具有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辟新领域,实现新超越;不再简单地用过去推导将来、用静态推导动态,而是勇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独辟蹊径,不断去创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造新战法。要不断拓宽更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强化多维性、敏锐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既注重平时在战备训练中强化,也注重研究古今中外著名战例,从中吸取有益的创新思维养分;既注重借助数字资源和网络载体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量化”和“解析”训练,也注重在其它学科中得到启发。与此同时,还要紧盯训练作战领域新动向、新趋势,跳出“追尾式”、“随众性”的思维方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点,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自觉做到不拘泥于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不迷信学术权威和书本答案,不怕提出独到见解而遭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