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老兵俱乐部>>老兵英才>>艺术家>>正文

老兵牛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卫平责任编辑:王李宇薇2013-09-03 07:03

著名音乐家时乐濛曾撰文谈及牛畅,“我与牛畅同志相识于1949年初,他当时所在的文工团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唯一一支文艺队伍,吃了很多的苦。我们一起组建了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文工团,跟着刘邓大军渡过长江,一直南下到四川。在战火中,我们合作创作了中国十大新歌剧经典之一《王贵与李香香》。牛畅性格倔强执着,他追求真理,从不向错误妥协。他厌恶虚伪,不善逢迎,有着一颗艺术的心灵,这心灵中掺不进半点有污染的沙粒。”

【2】在前苏联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把由中国人制造的小提琴,产地太行山,制造者牛畅。小提琴记载着那个烽火岁月中,我军老一代文化工作者,以硝烟战火为舞台,以战斗生活为旋律,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的峥嵘往事。

1955年,文化部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办了一期“老干部进修班”。老干部们大都是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文艺战士,这些习惯于在行军途中创作节目,在炮火声中搭台演出的“文艺战士”,坐在了高等学府的艺术殿堂。他们从学习西洋音乐艺术理论开始,读起了“蛤蟆骨朵儿”般的五线谱。作为学员的牛畅学得认真刻苦。 

一天,上乐器理论课,音乐教授讲起了小提琴。教授从小提琴的构造和地位开始,一直讲到300多年前意大利阿马蒂家族制造的“瓜尔内里”世界名牌小提琴的完美音色。教授还强调,新中国诞生以前,中国尚无制造小提琴的历史…… 

课讲完了。教授起身要走,却见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牛畅。“怎么?你有什么不明白吗?”教授关切地问道。牛畅说:“您讲得非常好,我还没听够,只是……”他欲言又止。 

“你尽管说!”教授鼓励牛畅。 

性格耿介的牛畅直言道:“您刚才说中国没有制造小提琴的历史,可我就做过,是抗战时在太行山上。” 

教授大为吃惊,听牛畅讲起了往事…… 

那是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牛畅在八路军太行军区领导的前哨剧团当宣传员。为了更好地鼓舞部队士气,军区首长决定在剧团里建立一支乐队。17岁的牛畅荣任乐队队长,全部家当是“一二三”:一副锣鼓、两副快板、三支竹笛。队员每人每天还要挖8斤野菜,解决饥饱问题。困难面前大家没有退缩,牛畅和他的伙伴们用罐头盒、炮弹壳、蛇皮、蛤蟆皮、猪尿泡、电话线等材料,先后制成了二胡、京胡、三弦、月琴。这些土乐器尽管音色不尽如人意,但演奏起来也是声震八方。这一年,军区各文工队联合排演话剧《前线》,牛畅的土乐队也派上了用场。但话剧中有一段战士拉小提琴的情节,因没有小提琴,表演者只好站在舞台上空手比划。 

一天,兄弟部队的一支文工队来太行山慰问演出。牛畅第一次见到小提琴,一下便被那神奇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所征服。他一遍遍抚摸着小提琴,恨不得一把将这家伙夺为己有,但怎么可能呢?第二天,他借来小提琴,用白布床单,比照着提琴各个部位剪出了一个小样,接下来开始了艰辛的制作。他从老乡家找来几块梧桐木、槐木和枣木,带在身上。行军打仗的间隙,他便用一把削铅笔的小刀雕刻起来。枣木很硬,四个琴弦钮他整整刻了一个月,手指头被小刀一次次划出口子。琴身做好后,他找来几根不同粗细的日军电话线,剥去线皮,做起了琴弦。他用粗的钢丝做A弦,细的做E弦,细钢丝上缠上一层铜丝做成D弦,再在粗钢丝上缠上一层细铜丝做成G弦。琴弓上的马尾是他趁马夫不注意时,偷偷从司令员那匹枣红马的尾巴上剪下来的,为此他还被马夫罚演了小节目:用京胡拉了一段西皮流水。半年后,小提琴终于做好了,他又弄来一缸子土桐油,用牙刷仔细地给提琴抹上了一层桐油。最后,他还为提琴亲手缝了个琴袋。当牛畅第一次操琴为大家演奏《在太行山上》这一雄壮的抗战歌曲时,他和战友们都落泪了,随着琴声他们引吭高歌: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战友们给这把诞生在太行烽火中的小提琴起名为“太行山牌”。牛畅把这名字镌刻在了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