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老兵俱乐部>>老兵英才>>艺术家>>正文

赵普:从团部广播员到央视新闻主播

来源:解放军生活作者:文/刘金标 李凯责任编辑:梁丽2013-11-07 17:07

当然,副班长赵普在新兵营的表现也不是完美的,在训练场上可以嗷嗷叫的赵普回到宿舍,面对又软又暄的被子却一筹莫展。他怪罪于自己的那床新被子不听使唤,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找班长讲理,说部队是打仗用的,光叠被子有什么用呀。班长告诉他叠被子练的是纪律和养成,一个军人没有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养成,只凭过硬的军事素质是没有用的。赵普有些不服气,他又提出了跟班长换被子,因为班长的旧被子好叠!没想到班长真的同意了赵普的要求,只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赵普的被子到了班长手上后就变得老实了起来,叫它方就方,叫它扁就扁。新兵营训练结束时班长又把被子和赵普换了回来,惭愧的赵普终于理解了班长的心思。

两年后,当赵普当了班长带大学生军训时,很多大学生都问他“为什么要叠被子,而且还要叠成豆腐块似的?”同样的问题,绝大部分的班长都回答不好这个问题,赵普回答得很干脆,“那就是养成!准确地讲是一种约束!不光是为了美观和整齐,它也是一种心灵规范。约束是有意义的,外在的约束、内在的心灵规范,是一种自觉转变的过程。”

因工作失误被领导“修理”

纪律和养成是赵普在部队中最大的收获。但真正让赵普感觉到纪律养成的重要性并不是在新兵营,而是在下连队后的日子里,在团政治处当广播员的时候。

赵普说自己能当上广播员就是因为在新兵营晚会上的一次诗歌朗诵。当时别人都表演小品、相声、舞蹈之类的,他想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表演的了。于是他就在《战友报》上找了一首很短的诗读了起来。没有想到新兵营的教导员,是政治处派来的干事,一听赵普的普通话挺标准的,等到新兵营结束时就把他挑走了。赵普成为职业主持人的起点就是这时。

上个世纪80年代部队的作息时间都是从广播室放出的,机器很原始,需要预热一段时间才能播放,所以别人六点钟起床,他必须五点半钟起来,这对于16岁入伍,还处在长身体状态的赵普来说是一件很难做的事。于是出现了接二连三的误号和放错号的事件,领导一着急就让他下了岗,并被“下放”到部队所属的家属工厂去焊接应急灯。

从广播员到焊接工,赵普一下子成了“问题兵”,每天面对着又脏又累的工作,赵普的英雄梦逐渐破灭了。他认为那是一项极其枯燥、没有价值,带有侮辱性的工作。他开始消极对抗,用怠工来反抗这份惩罚,于是,一个应急灯别人用20分钟就能焊完,他却需要花去半个小时。领导看不过去找他问责时,他说,那是追求质量。领导虽然知道赵普的心思,但也不好当面发作。只好苦口婆心地来找赵普做思想工作。赵普吃软不吃硬,经过领导的教育后,他就想通了:大不了回去也开个应急灯厂,起码也是一技之长!

赵普说对于一件自己本来就不喜欢的事情,由接受到坚持再到喜欢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用了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就在进入家属工厂第四个月的时候,赵普成了劳动模范,领导就把库房钥匙交给他保管,不管谁需要领材料都得找他去取,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此后的赵普工作更加勤奋了。

当然,政治处的领导并没有忘记赵普,第二年的秋天,政治处主任就问工厂的负责人“这个战士改造的怎么样了?”同时又问了其他一些战友,大家一致认为他表现优异!因此赵普这个“问题兵”终于咸鱼翻身又被调回了广播员的岗位上。

回忆起这段军旅往事,赵普说他从90年退伍后,以后的10年间晚上经常做梦都是关于误号的事,相当恐怖。起床、早操、吃饭、训练、紧急集合、就寝等等将近十几种号音,每天重复着在他梦中出现。

1990年赵普被总参装甲兵系统表彰为优秀班长,并一度代理过排长,正当部队考虑保送他到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时,他的父亲罹患膀胱癌,赵普选择了退伍。返乡后的他是照顾父亲的主力,直到父亲去世,赵普才开始真正寻找崭新人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