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记者眼中的装甲老兵:不同岗位 同样的英雄本色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孟凡璐责任编辑:袁帆
2018-04-25 08:20

周国庆:坦克修理界的“李时珍”,没日没夜地给坦克心脏“扎针”

战车轰鸣,油烟涌出。修理车间内,送修的某型坦克装甲盖被吊起、点火启动。只见一名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四级军士长爬上车体,屏气凝神聆听战车“心跳”。不出5分钟就迅速锁定发动机油泵故障。

如此拥有听音辨别战车“病症”、迅速“对症下药”的绝活,就是修理连的“大拿”、13年老兵周国庆。

带上手套,我也登上了“发病”的战车,和老周开始唠一唠他的“修理经”!

“一看烟,烟辣眼睛,那就是机油燃烧了;二听音,发动机不工作就会出现砰砰砰的声音……”老周讲究战车的发动机听起来得顺耳。

我听罢点点头:“就跟公园里遛鸟的大爷听鸟叫呗,听音就识别是什么鸟!”老周听我这话嘿嘿笑了。

一次野外驻训保障,老周带领班组保障一个营。距离演习仅剩下3天时间,一名坦克驾驶员爬坡时油门踩得太厉害,导致机油压力一下降到0。

“机油油压降到零,润滑系统失灵啦!”老周带领班组及时赶来,排除所有涉及润滑部分原因,都无法找到“症结”。

沉默片刻,老周再次发话:“分油盖查看了没?”几分钟后,对方惊呼:“神了!就是分油盖不能分油了!”

时间紧迫,在老周的指导下,大家迅速拆掉损坏的铜衬套换新。

三天后的清晨,上级出动命令已到,所在营坦克迅速向指定区域机动……

一次驻训撤营,作为最后一批保障人员,老周所在的部队要在三天时间内将老部件换到现有装备上,并要保证战车正常驾驶。任务紧急,为了赶到撤离时间节点前完成任务,老周和战友们整整两天一夜没有休息。风沙漫天,多变的天气里,半夜棉衣和着油水冻在一起。战车上了平板,战友们坐着都睡着了……

作为排里最老的兵,眼看排里的兵多半师出老周。

那一年,老周和连里的几名老班长,为了攻克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白天卯在战车里,对照着书本上的部件,一个一个拆装学习,夜里挑灯继续干。一共是12根杆,他们把气门的每种角度和间隙都琢磨个透。如今老周成了连队里仅剩的唯一精通这项技术的两位老兵之一。

十几年来,能“察言观色”的老周编写各类训练教案50余篇,研究梳理训练小方法30余条,创新野战抢修工艺流程,让坦克战车始终都能保持高昂的“战斗状态”。

有些时候,人越是强作开心,满腹就越有着难言的悲伤故事。一直乐呵呵的老周谈及父母,沉默了许久……

老周的父母也都有着重病。对于坦克“修理大拿”的他来说,治得了40吨的“庞然大物”,却治不了父母的病。

“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老周豆大的泪掉了下来,没有尽到孝道一直是老周的遗憾。

拍了拍老周的肩膀,我为自己戳中了他内心的脆弱而自责。

13个春秋,在战车里默默付出,练就了“铁骑神医”技艺精湛的“医术”。在满腹油烟的战车里,这个汉子从没有过怨言。也许就是应了那句话:“对于军人来说,在家和国之间的选择题,答案永远是后者——国。”无关战位不同、无关分工不同,只关乎军人的英雄本色。

轰鸣阵阵扑来,油烟滚滚涌出。老周一把抹掉脸颊上的泪,继续跳进了战车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