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精英”逐梦蓝天,这位西北汉子不简单!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刘建元 龙海明 李家乐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8-11-28 10:55

【“士兵工匠”系列报道③】

“陆航精英”逐梦蓝天

——记陆军某基地某区一级军士长白广利

在茫茫科尔沁大草原上,有这样一名军人:他不是官,却能在工作任务中撑起“半边天”;他不是科技干部,却拥有着科研人员的执著追求;他不是飞行人员,但“驾驶”的靶机却数百次在空中展翅飞翔,他就是陆军某基地某大队一级军士长白广利,一个被身边战友誉为“陆航精英”的西北汉子。

从一个普通的社会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靶机能手,白广利这个老兵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练,但他总是越磨越锋利,最终铸成一把锋利的宝剑。一回想起刚到部队时,白广利就特别兴奋。那时,他非常幸运地被分到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火炮试验英雄连”荣誉称号的火炮试射连这个光荣的集体,当时基地上下都在广泛开展向“火炮试验英雄连”和“国防科技工作模范”独腿将军陆载德学习活动。身在英雄的连队,白广利暗下决心,要向英模学习,当一名响当当的好兵,绝不能给英雄连队抹黑。

白广利教授新同志装备操作技巧。

心中有理想,学习有劲头。面对艰险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复杂的靶机操作专业知识,一向脾性倔强、不肯服输的白广利,一方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充电”、补理论;一方面虚心向身边老班长、技术人员和试验厂家人员请教。经过三五年的反复钻研学习和岗位实践操作,白广利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并逐渐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靶机岗位的技术骨干。

打铁必须自身硬。有一次,靶机升空后,遥测信号受到干扰中断,靶机以每秒80余米的速度很快飞出了人们的视野。调试后,遥测信号仍然未能恢复,靶机方向变了没有?速度是多少?姿态是什么?全都一无所知。白广利基于靶机遥测信号中断前的数据和风向、风速,准确判断出了靶机的状态,不但让靶机飞了回来,还成功地完成了试验任务。这让白广利“名气”更加响亮。

白广利仔细检查装备情况。

事实上,靶机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广,技术复杂,风险性极高的专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不是一个“好”专业,因为一旦靶机飞行出了问题,轻则导致试验无法进行,重则导致靶机损坏,造成一定的责任事故。可白广利却从来不这样想,他认为:“再辛苦、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工作有难度才有挑战,再复杂的靶机终究是个机器,是机器就得听人指挥。”为了“驯服”这个“机器”,他对每个靶机的技术状态烂熟于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完全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在日常维护保养、试前调试检测中,他认真对待每个技术细节,不放过任何隐患,将所有发现的、想到的问题都做好。俗语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在白广利看来,对待这种高风险的工作,只要发现1%的隐患,就要做到100%的防范措施。正是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从事靶机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完成重大试验任务110余项,首次实现某型靶机超低空远距离两站接力飞行,连续多年保障靶机飞行成功率100%。由他发明制作的“航模参数调试架” “航模运输架”和“航模外电保温装置”三项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近几年,为避免因靶机组人员转业而技术“断茬”,他主动接下了培养航模靶机操作手的任务。为了做好传帮带,他不怕苦、不怕累,认真梳理学习笔记,总结操作经验技巧,面对面、手把手的传经送宝,使年轻同志尽快掌握靶机操作技能,提升新时代试训能力。

奋进新时代,老兵斗志昂。当前,面对改革调整,明年就要退休的白广利丝毫没有懈怠。他时常对身边战友说,在岗一分钟,就要干好六十秒,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关爱,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为党分忧尽责,为强军打赢贡献一份力量。

【“士兵工匠”系列报道①】我是桥梁:这端地图,那端硝烟

【“士兵工匠”系列报道②】学习无终点,看看这位“火山口”上的“兵专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