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上这条路才知这条路的艰辛,我在收藏之路上是百折不回”
——摘自秦龙清的收藏日记

每当夜深人静时,看着满屋自己淘来的一件件“宝贝”,秦龙清总会想起寻找抗战红色文物的那些艰难日子……
一次,为了追寻一位抗日团长的史料,秦龙清不顾家人极力劝阻,拄着拐杖,背着行囊,拖着伤残的双腿,只身一人在闽南山区访问,饿了饼子就咸菜,渴了喝口泉水,累了就地一坐,困了借宿农家。经半月跋山涉水,就要找到抗日团长的老家时,可呈现在秦龙清眼前的是一段直上直下、风化严重的土石路,他毫不畏惧,几乎是贴着岩壁攀登,最后在一名村民的帮助下成功登顶,不仅获得了抗日团长的全部史料,而且还带回了一个上面写着“北上抗日”的白底红字的瓷盘。

网络资料对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慎修村时三官殿的介绍,多与其它寺庙一样,为祈祥纳福之地。但殊不知,这里还是我党的一处秘密指挥部。
南通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时三官殿”在1929年至1930年期间,曾是周恩来指定的红十四军秘密指挥部。当年,周恩来、李维汉都曾扮作商人亲自到“时三官殿”秘密指挥部部署过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是苏中苏北新四军秘密指挥部。在那硝烟弥漫浴血奋战的年代,陈毅、粟裕、张爱萍、刘瑞龙、夏征农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先烈在此书留下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抢救“时三官殿”史料,秦龙清走访过许多在南通地区战斗过的革命老前辈,足迹遍布江苏、上海、北京、江西、四川、福建、山西、辽宁、湖北、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功夫不负有心人,秦龙清凭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收集了几百幅照片和近百万字的文献资料,展示了整个南通地区党政军民团结抗日的艰苦历程和辉煌业绩。
刘桥镇唯一在世的“时三官殿”革命历史知情者、参与者、当年的儿童团长张金华,也是秦龙清重点寻访发掘的人物之一,但老人身体不好,又患过恶性肿瘤,秦龙清花了很长时间,一直陪着老人,帮他记录整理了3万多字的回忆录,再现了那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岁月。
谈到为何倾心收集整理“时三官殿”的红色历史资料和文物,秦龙清动情地说:“再不去抢救发掘,许多革命前辈就不在了,这段历史可能就要湮灭了。所以必须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 秦龙清的执着感动了很多革命前辈的后代,他们捐献了父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用品、衣物、照片等珍贵物品。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从一件红色文物到上千件,是量的积累,更是爱的升华。秦龙清每每伸手抚摸、擦拭,仿佛是在触摸着那段鲜红历史。
与名家交流收藏知识,上网查最新资料,成了秦龙清的业余爱好。每逢去外地,每到一个城市必到古玩市场,或拜访当地的红色收藏家。
秦龙清搞红色收藏苦没少吃,钱没少花,他的家人是否支持?他又靠什么坚持下来的?面对我们的提问,秦龙清思索了一会儿说:“走上了这条路,才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但在红色收藏的路上我是百折不回的。以往我是给家里挣钱,而搞红色收藏,都是往外送钱的事,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也有人说我败家。”

指着一柜柜、一箱箱红色文物,秦龙清告诉我们:“我的苦苦坚持也逐渐得到家人的理解,你们到我家采访时,老伴说的一句话让我挺高兴,都搞到这个程度了,还能不支持吗?再说,花钱也是花在正道上,值呀!儿子秦飞在学校当老师,一到节假日就帮我整理文物资料、建立数据库、拍图片,还花钱买回不少文物让我收藏。儿子说,这是我们一家子追寻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