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书记带领大家致富以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村企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候,眼光深远的老书记把目光锁定在了有着丰富的军旅经历和管理能力的二儿子吴惠芳身上,老书记找他谈了很多次,几次诚恳地对他说:“村里很需要你。”对于父亲的请求,吴惠芳开始是不同意的。如果说,回到农村,只是意味着苦和累,那么对于这位出色的军队师职干部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真正让吴惠芳难以割舍的,是待了20多年的部队。吴惠芳热爱部队,热爱国防事业,不管是生活、工作、学习,他都早已融入了部队。
后来,“父亲对我说,你在部队是干实事,去农村也是干实事,而现在,农村更需要你。”吴惠芳回忆道,“父亲挂到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官大官小都一样,官再大也是为老百姓做实事,官小也是为老百姓做实事。不帮老百姓做实事你也搞不下去。他就是这种想法,所以1986年镇上找他去当党委书记他也没去,他就是想把村子继续建设下去,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父亲的这些话,点燃了吴惠芳内心奔涌的战斗热情。他想,为村里老百姓做点实事,带领大家一起过上美好生活,这不就是当兵打仗、保家卫国的目的吗?在45岁时换一个陌生的环境,到一个曾经有过梦想的一个地方,作为“第二战场”再次兑现自己的价值,检验自己的人生,有什么不好?
静下心来想想,吴惠芳理解了父亲。为了年迈的老父亲,为了永联村的一万多的村民,本来有更大晋升空间的吴惠芳,选择了更需要他的永联村。
从师职干部到普通村官,对于吴惠芳来说,有“变”,也有“不变”。变的是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角色的转变。回到村里,吴惠芳的工作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在部队,吴惠芳打交道最多的,是干部和领导,而回到家乡后,就变成了与普通村民打交道;变的是工作内容,吴惠芳说:“现在做的都是很具体的事情,不像以前在领导干部岗位上,抓的都是大方向,而现在要重新回过头去做这些具体的事。”除此以外,他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作为一位师职干部,吴惠芳在部队受到官兵拥戴,而到了农村,“老百姓拍拍你肩膀,来了谁都是你的领导。”吴惠芳笑着说。
不变的是考虑问题的高度。部队养成的从全军高度思考问题,着眼于长远的思维方式让吴惠芳对村里的工作能够及时适应并得心应手。“我到村里工作,能够及时适应并得心应手,就是得益于部队25年的培育、磨练。遇到哪怕棘手问题的处理,都是部队培养和积累的。”回到村里以后,永联应该如何建设?对于这些战略性问题,吴惠芳会长远思考和规划。2005年10月,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研读文件,吃透精神,结合永联实际,起草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明确“六个化”的总目标和26条具体指标,作为永联现代化建设的“作战想定”。2013年,为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他又将“六个化”发展为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的“美丽永联”建设标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战略目标一一按时实现。吴惠芳表示,没有部队的长期积累,这种全局思考、从长计议、高点定位的思维方式很难形成。比如,起草一个现代化永联村建设的方案,要有理论支撑,在部队长期学习党的理论,让他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让他能够把党的理论与农村实际工作连接起来,制定出符合实际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案。
不变的是军人特有的战斗意志和吃苦精神。吴惠芳说:“苦都一样,部队很苦,有些地方更苦,抗洪不苦啊?训练不苦啊?农村也苦,但是农村的苦在于一些复杂的、具体的、琐碎的矛盾交织。”永联11000个村民,家家情况不一样,到底用什么样的政策把一件事情摆平?尤其对于快速发展的永联村,现行的制度和措施还没出台,但是新情况新问题冒出来了,怎么样不断地有效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的制度和措施要符合若干年后出台的政策,一旦制度措施定错了,在农村里付出的成本很大,如何把准这个方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靠躺在枕头上就能想明白的,而是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调查、研究、比较。“这是比较艰苦,同时也是面临一些风险的。”吴惠芳说。而长期部队养成的战斗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吴惠芳敢于也有这个能力啃这些“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