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70年代,我在某步兵团服役。驻地恰好在闽南、闽西交界处,部队凡有大的政治教育活动,总是翻山越岭前往古田。尤其是1975年,我们营执行“陆军进驻机场”任务,开进了空军连城机场场站。往返于连城和团驻地的路上都要经过古田。每次乘车路过,在公路上看到青黛色的山上那通红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几个大字,以及那幢灰色的丰碑式的祠堂,都会激动一阵子。
进入新世纪,一次单位组织前往修缮后的古田会议纪念馆参观。我惊讶地在展板中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四军中某些现象的描述,当时挺震撼的,便用相机拍下来,后整理成文字。不想,去翻阅新版《毛泽东全集》时,才知已经全文发表了“古田会议决议”。看完全本的“决议”,忽然觉得这段历史里有小说,有很生动的小说!
世上恐怕没有哪一支军队像我军那般在初创时期经历那样多的困难,面临那样多的抉择,却最终幸运地选定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旦形成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又能坚持80载春秋而绝不改变。反映古田会议的文艺作品中,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比比皆是,但小说还不多见。小说是讲故事的语言艺术,而在“主旋律”作品创作中,历来从故事里找思想容易,从思想里找故事难。“红色写作”大抵都会遇到从思想中找故事的难题。然而,恰恰这一点令“红色写作”充满了魅力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是无法回避的写作技术问题。最初我曾设想,完全不写真实的高层历史人物,把所有时空都留给手枪连的那些小人物,让他们作为故事和思想的载体。可随即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古田会议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现,只是小家子气的嘀嘀咕咕,断难把握住作品的思想脉络,其真实性也将大打折扣。于是,我决定还是将笔触勾勒出毛泽东、林彪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将他们放在更远些的焦距上,说是背景人物也未尝不可,请他们与虚构的小人物们互联互动,共同烘托出80年前红四军的生活场景,共同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故事和思想……因此,《地平线》(鹭江出版社)中的连顺舟、柳达夫都和某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对位,这种一大一小的对位关系,使得作品在寻找思想和故事时变得相对容易了。王初恩、连顺舟、丁泗流、涂水根、黄松、罗翠香这些普通的红军官兵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水乳交融,共同担负起阐述思想和讲故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