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发源于古田的《地平线》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09-09 10:51

手枪连,无疑是《地平线》中一个重要的故事原发地,说手枪连是个微缩的红四军也未尝不可。诸多虚构的小人物需要在手枪连这个典型环境中融合,通过他们各自的以及相互演绎的故事来表述作品的思想。参加过秋收起义的“泥腿子”王初恩,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旧军官丁泗流,闽西进步绅士、大财主连顺舟,3名相互抱有成见的军官,在手枪连这狭窄的小天地中相遇而又难以相知,矛盾导致了故事,3个人物最终顺着各自的性格逻辑,走向了不同的归宿。丁泗流曾因行军掉队,从军阀许克祥部流落到贺龙部,并稀里糊涂地参加了南昌起义,几乎是被革命大潮裹挟进红四军的“泥沙”。丁泗流在红四军这支新型的工农武装中处处受到束缚和压抑,他和党代表王初恩、连长连顺舟都对手枪连“到底是连长大还是党代表大”、“手枪连谁说了算”的问题感到迷惘和困惑,3名军官犹如想要破壳而出一样,在各自的精神世界中挣扎。诸多小人物中,黄松最令我痴迷。红军中的政治工作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但要面对的却是基层官兵中强烈的封建残余意识,其艰难性和曲折性可想而知。黄松由于性格上的懦弱而被铁血团选为“革命刽子手”,被迫动手砍下了老东家的脑袋……我有意将黄松置于一种“苦大仇不深”的懵懂状态,让这个人物在加入红军前后,始终在某种混沌的环境中摸索着生存,直到他在偶然场合下,数次零距离地接触了毛委员,受到了最直接的教育。这个人物是作品中方方面面的契合点,他的性格特色,使他不仅是故事的参与者、历史的见证者,更希望他是作品主题的阐释者。黄松从加入手枪连到被迫调离,直到古田会议召开之后重返手枪连,都试图强化这一主题。另一个有特点的人物是中央特派员柳达夫。这个被某些评论家称为“新的文学形象”的人物和黄松恰恰相反,满脑子幻影似的布尔什维克理想以及圣城莫斯科的幸福回忆。我几乎完全回避了柳达夫与红四军高级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陈毅之间的政治路线分歧,而通过他刻骨铭心地想要改造“上帝之女”罗翠香的故事,借以完成这个人物的塑造。柳达夫在红四军的失意与压抑,表现在他对红军女战士罗翠香的精神役使上。柳达夫以及围绕他发生的故事一旦得到认可,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注意掌握和使用时代特有的语汇,尽量营造一种历史的真实感。例如红四军“官佐士兵”、“各级党部”等说法,都是毛泽东当年在文章中频繁使用的,透着久远年代的雨雪风霜,令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还有些历史悬疑的小人物,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到的肖文生,通过大胆想象,令其走进走出作品,复原式的人物往往能大致复原一段历史。 

“红色写作”不仅有意义,也很有意思。它能使你穿越历史的时空迷雾,走进一个你所倍感兴趣的世界之中。当你所有感觉一旦灵动般地张扬起来,那就离着流畅而自然的写作风格相距不远了。说到历史之远,现实之近,不过是相对的,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创造历史,这就是承前启后,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