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仰深受信赖的人民好军医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先进事迹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熊学莉 徐国斌 胡红升责任编辑:张 涛
2014-07-08 17:31
 肖颖彬,男,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研究所所长,1964年2月生,今年50岁,河南洛阳人,1979年15岁时考入第三军医大学,1982年入党,1996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科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2级、文职1级,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他32岁晋升教授并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带领团队把一个曾经的“娃娃科室”建成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学科。先后获得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心血管外科最高奖——中国医师协会“金刀奖”、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众多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被重庆网民自发选为“最受市民欢迎好医生”和“2010感动重庆医者仁心奖”,所带领的科室先后被表彰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他坚守信仰,始终抱着一颗红心跟党走

1979年,怀着报国从军的梦想,肖颖彬考上了第三军医大学。可以说是唱着东方红、听着春天的故事,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在党的教育和组织的培养下,确立了信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念,大三那年,18岁的他把心中的强烈愿望写成了近万字的入党申请书,成为本年级最早入党的学员。毕业时以46门功课全优的成绩留了校,当上了一名心血管外科医生,后来又攻读了医学硕士、博士,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心血管外科主任。

肖颖彬认为,要建强科室首先要建强党支部,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队伍,才能引领科室快速发展。临床科室一方面对外开放程度高,面对诱惑考验多,受多元价值观念影响大,对思想政治建设要求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工作忙、任务重,又容易淡化和忽视党务工作和政治理论学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坚持把政治建科、文化强科摆在首位,努力把科室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阵地。肖颖彬说:“只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补充我们的精神之‘钙’。”多年来,他注重带头坚持学习党章和党的创新理论,主动担当起讲解员和宣传员,引导全科人员自觉学用党的创新理论。比如,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室利用党日活动、科务会、交班会等时机,采取“口袋书”、“剪报本”、“QQ群”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实效,每个党员都写了3000多字的学习体会。还组织科室人员开展“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大讨论,邀请“救火英雄”梁强等先进典型来科现身说法,引导全员坚定信念、铸牢军魂。

肖颖彬感到,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是科室里的举旗人,起着引领和凝聚作用,必须处理好德与才、红与专的关系,坚持以德为先、以红领专。他说:“业务要拔尖,首先思想要过硬。”对新进科室的同志,他都要送两本书,一本是《心脏外科学》,另一本是党的创新理论读物,并告诉大家:“‘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是1931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党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确立的办学方针。作为新时代的军队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把老红军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当一名好医生,不仅技术要过硬,政治上更要坚定合格。”他常常要求全科同志“是共产党员的,要向优秀党员看齐,不是党员的,要争取早日成为党员”,在科室营造了积极要求入党、人人红心向党的浓厚氛围。他的一名研究生到德国进修,专程去了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小镇,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小镇后,拿着新买的《共产党宣言》拍了张照片寄回科室,肖颖彬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带领大家重温了《共产党宣言》。此后,科里凡是有机会到德国学习的人,都会专门安排时间到马克思的故乡参观学习。

有名聘用护士积极要求入党,朋友提醒她给主任送点礼,她硬着头皮去找肖颖彬,往他办公桌上放了一个“红包”。肖颖彬严肃地告诉她“党支部正准备把你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但是因为你今天的行为,支部还要对你继续考察。你的红包有多厚,你离党员的差距就有多大。不过组织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只要你诚心地按照党章做事,想不进步都难。”

肖颖彬常讲:“心外科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和帮助。” 2007年,科室聘用护士小陶回家探亲因交通意外不幸身亡。得知情况后,肖颖彬带着支委一帮人第一时间赶到小陶老家,帮助处理后事。当得知小陶父亲早逝、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和10多岁的弟弟需要照顾的情况后,肖颖彬和支委一班人商量,由科室帮助照顾小陶的母亲和弟弟,每月按时为他们汇去生活费,逢年过节还会带上礼品去看望他们。这件事不仅让小陶的家人感激流涕,更感动了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大家感到:心外科就是自己的家。

汶川大地震时,重庆震感强烈,病房大楼剧烈晃动,大家惊恐万分,楼里一片混乱。当时肖颖彬已把一位病人的胸腔打开,同事着急地劝他:“主任,太危险了,要不先缝上,以后再做”。看着暴露在外的心脏,想着随时可能会逝去的生命,他果断地说:“救人要紧,先做再说”。于是,带着医护人员冒着余震坚持把手术做完,才离开大楼。当时,心外科正在进行的心脏手术有6台,监护室有20多名重症患者,在场的医生护士全都不离不弃。其他医生护士迅速组织360余名患者及家属转移,全科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患者和家属称赞他们:“你们是真正的人民军医,真正的共产党员。”

信念的坚定,增强了肖颖彬爱党报国的决心。2000年,36岁的他留学德国时,导师极力挽留,介绍他到一家国际权威心脏病治疗机构工作,在那里做一台手术的收入相当于国内一年的工资,留下来还给他提供洋车洋房。当时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他认为,自己是党和军队培养出来的,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也理应回报祖国人民。学成后,肖颖彬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后来,国内许多知名医院想以重金高位聘请他,一些同学朋友也劝他加盟他们的团队,都被婉言相拒。一些人认为他犯“傻”,可他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甘愿像白求恩、雷锋一样,一辈子当这样的“傻子。”

 

他医德高尚,始终捧着一颗爱心为病人

肖颖彬始终恪守“不受尘埃半点侵、全心全意为病人”的行医理念。他说,“人民军医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对患者多一份真诚,他们就对党多一份信任。”

那是肖颖彬刚当主任不久的一天,他正准备下门诊,一个老人怯怯地来到面前,希望给他的小孙子看病,但来晚了,没有挂上号。肖颖彬顾不上饥肠辘辘,马上把他们请进诊室,认真地为小男孩做了检查,确诊孩子需要手术后,安排爷孙俩住进了病房。在病房中,肖颖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双双离开家打工,勉强凑够了医疗费,但连回家照顾孩子手术的路费都没有,只有让孩子的爷爷带到医院。查房时肖颖彬看到老人和孩子吃的是酱油拌米饭,没有一点菜。但这个老人还悄悄塞给肖颖彬200元钱,说不给红包放心不下。肖颖彬成功给孩子做了手术后,把红包还给了老人,还从家里拿了些鸡蛋给孩子增加营养,科里同事们也给他们送来了自家的饭菜。孩子要出院时,老人瞒着医护人员给科室订做了一面锦旗,他们自己则准备搭便车回家。肖颖彬说,买锦旗的钱是你们的生活费,为什么不用这些钱给孩子买一些营养品呀?老人感激地说:“你们治好了小孙子的病,又对我们这么好,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们,心里过意不去啊。”

肖颖彬和支部成员开会商量,科室出钱“买下”这面锦旗,他自己给老人和孩子买了回家的火车票。随后召开病员和家属座谈会,公开说明科室所有人员不收红包,也不收锦旗,希望他们用做锦旗的钱给病人增加点营养,会更让医护人员感到高兴。后来,肖颖彬把这些规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住院患者宣教的讲座中,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心外科的规矩。

肖颖彬常告诫科室人员:“我们每收一个病人的红包,就会毁坏一次党的形象。”一直以来,肖颖彬带领科室人员坚持做“适度检查”,开“透明处方”,动“阳光手术”。公示每台手术的时间安排、主刀医生和责任护士;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不用高档药、过量药,药占比控制在18%以下,远低于国家卫计委对三甲医院要求的43%的标准。他常讲:“听诊器里有良心,手术刀下含真情,处方权里见真情。”从医35年,没收过一个红包,而且要求科室连锦旗也不能收。他说:“收一面锦旗,就会让贫困患者饿几天肚子。”他平均每天工作在14小时以上,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节假日。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不出差,坚持每天巡视病房、查看危重病人、指导诊疗工作。每天凌晨1、2点,他还要到重症监护室查看病人。他叮嘱医护人员:“凌晨是病人术后恢复的关键点,如果这个时候能去把把关,就会把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点。我们要以‘用心’,换取病人的‘放心’。”

正是这样的用心尽心,也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黄进超小朋友是1996年底因患严重先心病住进心外科的,孩子送来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奄奄一息。肖颖彬带领医护人员全力施救,他和另一名医生王学锋轮换守候小进超,几乎24小时不离病房,以便孩子出现危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他们困了,就在病床旁打个盹儿;饿了,就请其他同事帮忙送个盒饭到病房……就这样守了1个多月,几次将孩子从危险中抢救回来。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孩子也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孩子妈妈伤心欲绝,但却一点没有责怪医生,反而跪到肖颖彬面前表达感谢:“这一个月来,我看到了你们是怎样尽心尽力抢救孩子的,我对你们没有一点怨言只有说不尽的感激!”后来,黄妈妈还经常推荐病人找肖主任看病。

李雨桑是心外科开展的第一例1岁左右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的患儿。谈起当年的经历,雨桑妈妈至今激动不已:“孩子的命是肖主任在病床旁一天天守出来的呵!”她说:“手术后,肖主任在监护室整整守了小雨桑7天7夜,出监护室那天,我摸到孩子腿上肉嘟嘟的,一下子紧张起来,说‘肖主任,孩子腿怎么肿了?’肖主任赶紧察看,笑着告诉我‘哪里是肿?是长肉了!’我再仔细一看,孩子真是长胖了,我也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却流下来了,而这时,我也才发现肖主任却瘦了,脸颊都凹下去了!”雨桑妈妈在诉说中几度哽咽,最后她说:以前对医生护士这个职业没什么概念,经过了这一次后,才知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十几年过去了,肖主任他们那种敬业、尽责和对病人的关爱,一直让我们铭记在心。现在孩子非常健康,我们已给李雨桑改名为“李好”,就是希望她记住,是像肖主任那样的好军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希望她以后也能做一个像肖主任那样的好人。

2000年,一名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22天仍处于呼吸机依赖状态,绝望的父母扔下孩子走了。但肖颖彬却带领医护人员不离不弃,经过30多天的精心救治,孩子终于脱离危险。当肖颖彬将康复的孩子送回他父母身边时,孩子的父母泣不成声、千恩万谢。肖颖彬劝导他们说:“如果你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如果你生了一个生病的孩子,这是上天给你最特别的礼物,需要你特别的关爱。”新疆某边防仓库一名士官的儿子成功手术后,这名士官试图用各种方法表达谢意,送的红包被退回,买的水果被提了回来,定好的饭局没有人参加,后来听说连锦旗也不收。看着孩子在医生护士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恢复健康,他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敬意,把在心外科的所见所闻写成27封4万多字的“日记式”感谢信。他说,要把这个日记作为孩子18岁的生日礼物,鼓励儿子报考第三军医大学,当一名像肖颖彬这样的人民军医。

肖颖彬始终把患者当亲人。一位春节期间仍在心外科住院的老婆婆说:“大年初一我儿子都还没有给我送早饭来,肖主任就给我端来了热腾腾的饺子。” 每年六一儿童节,肖颖彬总是安排为住院的孩子们送上节日小礼物……有一次,肖颖彬成功实施连体婴儿分离手术的一对患儿来院复查,长途颠簸使他们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发出一股酸酸的奶臭味,肖颖彬却毫无顾忌地一把抱起,亲热地摸着两个小家伙的脸蛋,那高兴的样子,就像父亲抱起自己宠爱的孩子;一位老太太曾在病房走廊叫住肖颖彬,说自己的脚有些不适,他马上蹲下来,帮老人卷起裤腿,脱下袜子,双手捧起老人的脚,仔细察看,一连串的动作显得自然流畅,就像儿子对自己的母亲一样……点点滴滴记录着肖颖彬对病人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温暖,也映衬了他对病人亲人般的亲情真爱。

肖颖彬因长期低头手术,颈椎间盘严重突出,同事和家人多次催促他去治疗,他总是忙于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09年初,病情加重,差点晕倒,才被同事强行送到骨科做了椎间盘摘除术,并置入钢板固定。术后第10天,心外科收治了一位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危重患者,希望由肖颖彬主刀。为了不让患者失望,他不顾劝阻,带着颈托,冒着钢板移位的风险,为患者进行了4个小时的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与他同事20多年的护士长刘晓莉说:“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取病人生命的人!”

一次,一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患儿,经肖颖彬仔细诊断后建议分期手术,但患儿的父亲不同意,多次沟通都没能达成共识。后来这位父亲带着孩子到别的医院治疗,孩子却在手术台上停止了心跳。这时,这位父亲才明白肖颖彬治疗方案的正确性,于是又找到肖颖彬,想请他证明施行手术的医院在治疗上有失误,肖颖彬没有同意。悲愤中的患儿父亲没能如愿,就迁怒于肖颖彬,上网发帖指责他延误了孩子的治疗。面对这样的错怪,肖颖彬没有去反驳,只是淡然地说:“他的亲人去世了,心里肯定非常痛苦,让他骂一骂、发泄发泄情绪,能够缓解一下内心的悲痛,这点委屈我们做医生的应该承受。而且,如果当时我的说服技巧再好一点,跟患儿父亲的沟通再好一点,能把他留下来手术,说不定这个悲剧就能够避免。”为了提示医护人员加强医患沟通,肖颖彬专门在科里挂了很大一幅宣传画。上面写着一首诗《微笑》:一个微笑,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给的人幸福,收的人以谢相报……没有人富,富到对它不需要;也没有人穷,穷到给不出一个微笑……肖颖彬认为,理解与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病人多一点理解,就会给社会多一份关心,对患者多一点宽容,就会给社会多一份和谐。

在肖颖彬的影响下,心外科的同志每次遇到有困难的病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自己在护士站设立了一个“爱心箱”,大家平时有了零钱,就投进去,作为资助贫困患者的“基金”,这个“爱心基金”虽然并不多,却已为不少患者解决了饭钱、路费。科室还义务为新疆、西藏、云南、贵州、重庆等地贫困家庭的1800余名疑难复杂先心病患儿实施了手术,成功率达100%。在科室设立的“意见墙”上,患者贴上去的却都是感谢信。他们有的写道:“回想18年前的经历 至今对军医二字心存尊崇与感激!”有的写道:“你们给了我爸爸第二次生命,我们子女无以为报,只能在今后怀着对党、对军队的感恩之情加倍努力工作。”还有一名90后女孩说:“有人认为90后是冷漠的一代,但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你们让我学会了感恩,你们的精湛医术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从心里佩服你们的妙手仁心。” 从这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群众对党和军队的信赖和感激,看到了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肖颖彬和他的团队正是这样用仁心大爱,在当下饱受质疑的医患关系中架起一座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心”桥。

 

他医术精湛,始终怀着一颗雄心干事业

心血管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性最大的科室之一,被形容是“在刀尖上跳舞”。在这个领域当医生,没有真本领难以胜任。肖颖彬常说:“99分等于0分。心脏手术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患者很可能因为你丢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缝合是心脏手术的重要基本功,只有把这项技术练到家了,做起手术来才能游刃有余。为了练好缝合技术,刚开始他在自己的大腿上缝裤子,从三条、两条到一条,最后是关了灯缝,常常把腿扎得伤痕累累,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后来又在柔软易破的餐巾纸、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脏,甚至在细若游丝的鸡爪血管上练,终于练就了过硬娴熟的缝合技术。肖颖彬坚持每天挤出1-2个小时学习了解世界医学前沿知识,利用学术会议、出国交流等机会与国内外同行切磋技术,手术多时宁可少睡点也要多学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为掌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先后6次自费往返波士顿和休斯顿去求教,终于把这项世界领先的临床技术学到了手、带回了国。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3亿,每5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平均10秒就有1人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手术堪称医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没有创新精神就很难登上技术高地。为把更多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不断创新拓展新技术新途径。

1996年底,科里收治3个1岁左右的复杂先心病患儿,3名患儿多次呼吸循环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只有手术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但患儿们此前辗转多家医院,无人实施手术。因1岁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全身血量少、心脏小、组织细嫩,操作异常困难。面对垂危的孩子,肖颖彬毅然决定冒风险闯禁区。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哪怕病人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救治。”同时,这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一个契机,如果成功就可以造福更多患儿。为确保成功,术前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精心设计多套手术方案,先后为3名孩子实施手术。术后,他7天7夜寸步不离守护在监护室,终于使孩子们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次大胆探索,不仅给众多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也给心脏外科手术拓宽了领域。目前,他们已开展婴幼儿先心病手术3000多例,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才72小时,体重仅3公斤。

1997年,“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研究在国内兴起,他敏锐地“捕捉”这一前沿,带领大家展开攻关,在1000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终于取得突破,创立了一系列新技术,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心脏跳动下进行心脏手术的技术模式,在已进行的5600多例此类手术中成功率达98%以上,居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肖颖彬一直朝着勇于攻克疑难病的目标努力,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2000年8月,医院收治了一对出生47天的连体男婴,这对兄弟胸腹相连、肝脏、心脏等多器官融合,这种连体儿分离手术全世界仅成功了2例,国内尚无先例。他和有关科室的专家一道,克服重重困难,苦战12小时,成功闯过了心脏剥离、肝脏分离和胸腹闭合等难关,手术的成功一举轰动了全球,此后又成功完成了2例连体儿分离手术,这3对孩子的家长为了感谢新桥医院,都给他们孩子取名为“新新”和“桥桥”。2006年7月,一个心脏长在肚皮外的男婴被送到新桥医院,这种心脏畸形程度非常罕见,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五。近50年来,全球报道的手术成功病例不到200例,国内更没有成功的先例。肖颖彬又一次临危受命,带领10余个科室的专家组成联合攻关组,确立了“先进行精心养护、再进行心脏矫治手术”的稳妥方案。经过医院精心护理100多天后,在他主刀下,外露的心脏被放进体内安全位置,这是国内第一例成功完成的复杂异位心矫治手术。这些年,他带领科室先后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高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骑跨”矫治等重大疑难手术,救治了3万多例病人,其中不少是国内外公认的疑难病患者。

为确保心外科的前沿站位,科室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瑞典隆德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人才培养和互访关系,聘请了美国、瑞典、德国的多位知名胸心外科专家为客座教授,邀请30多位外籍专家来科讲学,科里每年都会派几名技术骨干出国深造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保证了学科发展与国际同步。2005年11月,全球最权威的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心血管中心著名专家盖斯教授带队来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和手术演示,在看了肖颖彬做的心脏手术后,大为赞叹,取消了他们的手术演示,改为观摩学习他们的手术。2011年初,学校领导带队前往德国考察时,全球著名的柏林心脏中心专家翁渝国教授,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肖医生,好样的!中国军医好样的!”

当主任18年,肖颖彬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带着全科同志团结拼搏、创先争优、跨越发展,把当时只有5名医生、年手术量不足120例的“娃娃科室”,发展到现有170多名医护人员、180张床位、年手术量3300多例、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的学科。形成了婴幼儿先心病、复杂先心病、重症瓣膜病、冠心病大动脉疾病4个优势领域,并一步一步抢占学科制高点:科室1997年成为博士点,2005年成为全军专科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全军心血管外科研究所。

肖颖彬把心思、时间和爱都给了患者和事业,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肖颖彬2004年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心脏搭桥手术,刚到不久,他父亲突发重病住进医院。考虑到搭桥手术是科室急需引进的先进技术,学习机会又十分难得,肖颖彬在痛苦中选择了留下。没想到,他父亲却猝然离世,肖颖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但他的家人始终理解、支持着他。女儿小雨说长大后不当医生,她说:“爸爸太忙太辛苦了,以后要有一个闲一点的女儿来照顾他!”肖颖彬说:“这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幸福。”

 

肖颖彬,男,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研究所所长,1964年2月出生,河南洛阳人,1979年9月考入第三军医大学,1982年10月入党,1996年7月获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科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军队专业技术2级、文职1级。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先后获得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对象”、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奖以及心血管外科最高奖——中国医师协会“金刀奖”、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众多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被重庆网民自发选为“最受市民欢迎好医生”和“2010感动重庆医者仁心奖”,所带领的科室先后被表彰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分题、军队“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主要简历:

1979.09 第三军医大学学员

1984.07—1987.06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胸外科硕士研究生

1989.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治医生

1992.09 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队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

1993.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副主任

1996.04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

2001.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技术六级

2003.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技术五级

2005.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兼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医师技术四级

2008.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兼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医师技术三级

2012.12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兼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医师技术二级

 

主要荣誉:

总后勤部二等功(2002年)

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

总后勤部“学雷锋先进个人”(2003年)

军队院校育才银奖(2003年)

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

全军优秀教师(2004年)

“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2004年)

总后科技新星(2004年)

“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2007年)

总后科技银星(2008年)

军队院校育才金奖(2008年)

总后勤部“优秀基层干部”(2009年)

总后勤部“学雷锋先进个人”(2010年)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

重庆医者仁心奖(2010年)

中国医师协会优秀医师“金刀奖”(2011年)

重庆最受市民欢迎好医生奖(2011)

全军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

 

学术成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1年)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2013年)

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

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2009年)

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11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