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现场科技人员素描

来源:新华社作者:田兆运 姜宁 杨启鹏责任编辑:吴昊2014-10-24 13:28

(原标题:我伴嫦娥明月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现场科技人员素描)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田兆运、姜宁、杨启鹏)北京时间10月24日凌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器箭分离”,随着一声洪亮的调度口令,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飞控序幕就此拉开。飞控大厅里,一群暗夜的守望者相伴嫦娥,注定成为今夜的主角。

戴堃:号令“八方”总调度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入轨参数已发出!”

……

随着北京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总调度戴堃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调度口令,开启了飞行试验器为期8天的地月旅行。

“5分钟内,要下达40多条口令,压力山大。”戴堃这样描述自己在岗位上的感受。

被任命为任务总调度后,他从通读方案预案开始,把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故障预案都深深刻入脑海。为确保调度有方,他不仅要熟悉数十个软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万条指令的目的和意义,还要随时随地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各类应急预案都要熟记于心。

作为中心最年轻的总调度之一,1986年出生的戴堃安坐调度台,指挥若定、号令八方,在旁人眼里看似很风光,可他却从未有这种感觉。

“调度岗位其实就是‘大管家’。”戴堃说,“这次任务中,中心首次实施型号制度,指挥组织流程缩短,决策实施流程压缩,这就要求以往的调度工作模式必须改变,需要甘愿当好型号团队的勤杂工。”

程肖:领航嫦娥“发令兵”

随着“器箭分离”一声令下,北京飞控中心正式接手对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指挥控制权,飞控战役就此打响。

此刻,坐在上行控制岗位上的主管设计师程肖成了整个飞控大厅最紧张的一个人。轻击鼠标,一条条关键指令从程肖的手中发出。

程肖所在的岗位被称作“遥控发令岗”,每一次发令都直接决定着飞行器的下一步行动,关乎飞行器的命运前途。

“每一条发往太空的指令,只需几秒钟就能到达,一旦出现错误就没有机会更改,特别是一些事关飞行器安全的关键指令,必须一次成功,百发百中。”程肖告诉记者,“尤其是这次任务,8天之内要发送数千条指令,全程密集发令前所未有,风险很高,压力特别大。”

为确保万无一失,程肖和同事们不仅要将指令代号和意义谙熟于心,日复一日地练习发令的熟练度和准确性,还得经常琢磨创新出一些“小玩意”,以提高发令效率和准确度。

“追赶发令”就是程肖为这次任务琢磨出的“小玩意”。他告诉记者,以前指令都是严格按计划发送,相邻的发送指令之间有闲置时间,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追赶发令”可以智能判断指令发送时机,实现自动发令,既可以节约大量发令时间,又大幅度提高了发令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发令风险。

段成林:浩瀚深空“定位仪”

当大凉山深处的火箭拔地而起时,中心技保机房里,段成林和他的同事正在紧张而沉着地计算着入轨参数。他们要在宣布“器箭分离”的5分钟内准确定位,运算精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能否将试验器送入预定轨道。

段成林把自己和同事比作是外太空里的定位仪。他说:“精准定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主要是为月球探测第三步“返回”进行先导试验。但对段成林来说,却是一次严峻考验。任务中,一般情况下每次轨控注入之前至少有3小时的定轨和会签流程,而这次任务在“三站联测”结束到给飞行器注入精确轨道之前,他们只有90分钟的时间确定飞行器的准确位置,并为卫星精确返回提供引导。时间压缩了一半,定规精度却高出了数倍,如果不能满足指标要求,后果难以预料。

面对全新的考验,他异常冷静,恰如一台计算精准、性能优越的“定位仪”,稳稳驻守在方寸荧屏前。

赵彩霞:飞控幕后“显示人”

赵彩霞是这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的显示硬件主管设计师,任务中所有参试的显示工作站及其辅助设备都由她和她的团队来掌控。

从飞控大厅里实时演示任务的巨幅显示屏,到每一位参试人员面前获取任务状态的显示器,近千台显示终端都逃不过赵彩霞和她团队的密切监视。

为了保证任务中每一台设备的正常运行,赵彩霞和她的团队可谓24小时严阵以待。硬件故障具有不可预知和不可规避的特点,为此,他们不仅需要对近千台设备的型号、批次及配置了如指掌,更为关键的是心中要有“多对一”的应急预案,手上要有分分钟解决故障的绝活。

对比关键岗位,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赵彩霞,幽默地称自己在任务中是“跑龙套”的。“我的工作就是‘显示’,我的使命就是一名‘显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