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李永强:将生命融入礁盘

来源:新华社作者:卢东方责任编辑:刘航2015-01-04 11:21

将生命融入礁盘

追记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原气象工程师李永强

■记者 卢东方

新华社广东湛江7月22日电:这是一栋八层的老式家属楼:陈旧的外立面、掉漆的黄木门和上世纪特有的自行车库,处处散发着“古董”的气息。701室女主人张志靖凝视着客厅那张黑白照片——她的爱人李永强,在今年2月23日执行气象站升级改造任务时因抢救落水战友牺牲

“虽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我一直觉得他没走。”张志靖哽咽了一下,“可每次听到他们船回港的汽笛声,却再也从窗户望不到他下船,我就……”

(一)

李永强,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原气象工程师,生前曾3次荣立三等功。

1993年7月,军校毕业的李永强成为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的一名气象员。当年8月,李永强第一次上礁,正赶上气象观测站建设的关键时期。8月的南沙,骄阳似火,高盐、高湿的空气粘腻腻地糊在身上,鸡蛋打在水泥地上“嗞啦”一声就熟了。同在礁上的战友李文波清楚地记得:“李永强身上的皮肤被晒焦,像烙饼似的一层层往下揭。肩膀磨破了,让水泥一刺激,黄水直流。但他咬牙坚持,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完成了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等10项设备的站点升级建设。”

小到刷篮球架、搬运物资、站岗放哨,大到完成项目、研究课题,李永强处处身先士卒。2005年12月,新兵袁锋第一次上礁当晚就被狂风暴雨吓蒙了:“台风正面袭击永暑礁,海浪能打到三层楼上。”但极端天气的气象数据对于气象研究特别重要,袁锋出门就看见已经快40岁的李永强抢下年轻战士的安全带,自己顶雨爬到楼顶的观测箱去采集数据。

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不怕死的精神,李永强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编写了南海海洋气象培训的第一本专业教材,所参与汇编的所有数据库资料全部以全优成绩通过上级验收。2003年以来,他们又先后建立了南沙第一套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第一个大气波导站等,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事业的10多个第一,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50多万组,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海洋局的高度赞誉。

(二)

南沙守备部队司令员熊云说,前年海政文工团来永暑礁慰问演出,演完后一名演员找到他,问为什么离舞台最近的那两名哨兵一直没有回头看一眼演出?

熊云说:“这就是训练和战备的区别。在南沙,我们只有战备。”

这样的特殊环境,注定了军官的多重身份。李永强除了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是一名指挥员、战斗员。他长期担任1号战位的战位长,常跟战士们说:“南沙军人要时刻准备打仗,所有训练都要瞄准实战进行。”

2013年12月,一场常规的防化演习后,李永强紧接着下达“灭火”口令,让1号战位的战士们措手不及。次日凌晨,李永强又突然拉响战斗警报,6号战斗员张志龙因为抄写气象数据而没进入战位,被李永强严肃批评。

如果说李永强对士兵们的要求是严格,那他对自己的要求简直就是苛刻。技术出身的李永强用3个月就准确掌握了6套拳术、战术动作要领和南沙所有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每次5公里越野,他全副武装跑在第一个;战术训练,他带头给官兵们进行动作示范;实弹射击,他更是弹无虚发……

强将手下无弱兵。李永强手下每人都能熟练掌握7种以上武器的应用,军体拳、匕首操等拳不离手。自从担任1号战位战位长以来,李永强曾先后带领官兵成功处置突发海空敌情数百次,摸索出10多种新战法训法推广至各礁,有效提升了守礁部队的防卫作战能力。

(三)

李永强入伍27年,在南沙工作21年,守礁27次,累计守礁86个月,在礁上度过9个春节;结婚21年,和家人团聚时间总共不到3年。

2005年9月,在平顶山当工程师的张志靖作出决定:辞职随军。但当她带着儿子来到部队驻地,家还没安顿好,李永强就又上礁执行任务去了。一别数月,本想到部队就能过个团圆年的妻儿,愿望再次落空。“唉,谁让咱选择跟了他呢。”张志靖说。

2014年2月14日,刚下礁两周的李永强主动请缨,随船进行南沙岛礁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任务。镜泊湖舰上的摄像机记录下了李永强最后的镜头。

2月23日,李永强和其余18名战友身穿橙色救生衣,乘小艇向华阳礁划行途中,突然巨浪袭来,将小艇倒扣在海面,19名官兵全部落水。浮出水面后,李永强发现身后有两名战友正越漂越远,他奋不顾身地将其中一名战友推向浅滩,将另一名推向礁盘。这时,又砸来一个大浪,彻底吞没了李永强的身影。战友们获救了,大家拼尽全力,却只在航道中央找到了李永强冰冷的尸体。

李永强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将生命融入南沙礁盘”的誓言。

今年7月,李永强的儿子李鹏帅接到了海军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部队领导签字送给爸爸的,从填报志愿起我就一直在看。”李鹏帅捧出《南沙卫士》一书,坚定地说,“以后我想像爸爸一样,来这里,守卫祖国的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