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支前模范彭易林讲述抗日救国故事———

紧跟党走,不胜不休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彭晓缘 李军 何武涛责任编辑:菅琳
2015-08-31 17:08

支前模范彭易林。李林 整理提供

执笔为矛播撒抗战信仰

一提起红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军县”,这里孕育了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共和国将领。但在彭易林看来,最让她魂牵梦萦的是“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去年,一部热播电视剧《铁血红安》,勾起了彭易林的无限回忆。“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彭易林哼唱着这首歌谣,把记者的思绪也带回到那个红旗漫卷、激情燃烧的年代。

“战争年代,英雄的黄冈儿女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踏上革命征程,仅黄安一县就牺牲14万多人。”彭易林说,“黄安人革命觉悟高,这与当时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是分不开的。”

1941年,彭易林住进了组织上为青年学生安排的住所,开始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发动工作。

“战斗靠枪杆子,我们就靠笔杆子,笔杆子为枪杆子服务”。彭易林回忆到,为动员群众在敌后加快生产,她就地取材组织骨干编歌,给大家鼓劲。其中一首至今唱起仍朗朗上口:“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 彭易林告诉记者,歌中的李师长、陈大姐都是黄安人,李师长就是李先念,陈大姐是陈少敏,这样一唱,大家说着笑着生产积极性就上来了。

通过这些宣传,大家同心同德,纷纷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彭易林掰着手指头向记者描述当年各家各户支援抗战的场景:有的妇女为前线做棉鞋、纳袜底;有的抓紧农业生产,主动多交救国公粮;有的加入站岗、放哨的队伍;还有的学员直接参军,奔赴战场……

“回顾我参加革命工作的日子,虽然没有到战场上去和鬼子面对面真刀真枪的干,但传播了抗日救国的火星和种子,回想起来,我也感到欣慰和自豪。”彭易林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