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陷敌人于汪洋大海,驱日寇于国土之东……十四年抗战,人民群众始终是人民军队的强大靠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推起小推车运粮运弹,拿起红缨枪站岗放哨,他们照顾伤员、洗衣做饭、纳鞋补袜,他们发起“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他们像母亲一样哺育人民军队,他们又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抗战胜利抹上浓墨重彩!

熔铸血与火的荣光

来源:国防报作者:李永升责任编辑:菅琳
2015-09-21 00:19

“我的钱够花了,这钱交给组织上”

支前模范王德胜老人不仅抗战时期支过前,而且1943年参军入伍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淮海战役、厦门战役、金门战役、抗美援朝的几十场战斗,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受嘉奖12次,荣获几十项奖状和奖章。

这是老人第三次进京。第一次进京时还是1名普通战士;第二次进京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英模代表参加表彰大会。在宾馆期间,笔者和老人深谈过几次。说起当年的抗战故事,一次次战斗、一桩桩往事,老人如数家珍,既有谈及胜利时的开心微笑,也有因战友死伤的潸然泪下。话到动情处,老人掀起了自己的衣服,腹部能看到不少炮弹碎片留下的伤疤,左小腿、右大腿和两个膝盖处还有明显的枪伤痕迹,战争的残酷和激烈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却。时至今日,伤口一到下雨天仍会疼痛发痒。

阅兵观礼,徒步方队走过时,王德胜嘴里一直在念叨“一二一、一二一”,浓浓的军旅情结溢于言表。听老人的孙子讲,即使是在远离战争半个多世纪之后,老人现在依然保持了一身绿军装的打扮,虽然身体一般,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只要一说起当年的战斗,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抖擞。抗战记忆已经成为老人生命的一部分。

为了表达全军官兵对抗战英雄模范的敬重敬仰,总政治部给每名观礼的抗战支前模范发放了5000元慰问金。当总政群工办领导把这笔钱送到王德胜手上时,老人反复说:“现在生活好了,我的钱够花了,这钱交给组织上。”经反复解释后,老人才勉强收下。

同样来自河南的胡国祥老人与王德胜老人的经历非常相似。胡国祥1944年5月参军,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剿匪作战、抗美援朝,立大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如今,两位老人已至耄耋之年,他们的子孙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外出打工,但生活的艰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国家的忠诚。青春年少时,他们毅然投身抗战,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和平年代,他们从不居功自傲,辛勤耕耘在农村的田地上,为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默默奉献了几十年。这种可贵的精神,比起他们的英雄事迹更让人感动。

“我们要照顾好自己,可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来自黑龙江大庆肇源的潘淑芳老人,虽然已经85岁了,背也驼得厉害,但身体很硬朗。老人的驼背是当年从事妇女工作,在去县城开会的途中,因马受惊摔伤,没有及时治疗造成的。

老人十几岁就参加了儿童团,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到各村传递消息。后来,做起了支前工作,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为东北抗联战士做饭、做鞋,还发动群众给部队送粮食和蔬菜。“那时候生活都特别困难,战士们有时吃不上饭,只能吃野菜,我就带着高粱米、白菜、土豆到部队做饭,为的就是让战士能吃上口热乎的……”言语之中,无不透露出老人的纯朴。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更让人动容的是,当年潘淑芳老人还动员未婚夫彭振江参军打仗,彭振江先后参加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历经10年漫长等待之后,两人才再次走到一起。时至今日,老人回忆起在鸭绿江畔防空洞里的婚礼,还十分激动。

老人的儿子彭国义说:“母亲有67年党龄,是个很较真的人,家里有困难时,也不让我们找政府。前些年父亲病危,我想求助政府,都被母亲制止了,后来还是在亲戚家借的钱治病。”

这次来观礼的老人一共有3位女性。一位是来自陕西89岁的李秀兰老人,抗战时期加入妇救会,长期为八路军烧水做饭、缝衣补鞋,组织群众为前线运送物资给养,两次遭日军逮捕审查,始终坚贞不屈。另一位是来自宁夏89岁的李铎老人,12岁参加儿童团,日军扫荡时将其吊在树上毒打,逼问地下党和老百姓的去向,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没有透露任何消息。3位老姐妹坐在一起,追忆过去的烽火岁月,潘淑芳认真地说:“我们一路到北京,组织上对我们这么关心,一路都有人照看,明天就要到天安门广场看阅兵了,我们要照顾好自己,可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70年前,老人们正值青春、风华正茂;70年后英姿犹存、豪情不减。虽然他们中有省部级老领导,也有在家务农的农民,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大爱是相通的。人民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人民的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