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东风第一枝”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践行强军目标纪实(忠诚篇)
“深山掩映绿色军营,倚天长剑刺破苍穹。钢铁托架是我们的臂膀,动地雷霆是我们的吼声。英雄的东风第一旅,守护祖国的安宁……”
50多年前,随着西北大漠上一声惊天巨响,共和国历史上一支新型武装力量——中国地地导弹部队宣告诞生,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50多年后,这支英雄的“种子”部队已成长为洲际战略导弹劲旅,当年的“东风第一枝”已成为名扬军内外的中国“东风第一旅”。
威风凛凛第一旅,赫赫全军一面旗。今天,这支英雄的部队把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化作铸魂砺剑的伟大实践,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以一声声震天撼地的惊雷向世人宣告:有我长剑在,中华不可欺!
●国家的王牌、民族的底牌,特殊战略使命鼓舞催征——
用精武淬炼忠诚

资料图:发射现场组织火线入党仪式
这次发射,难关重重:远距离跨区发射、随机抽点发射单元……
作为洲际导弹来说,一次发射挑战多个“首次”,在世界上也是新课题。就在发射的关键时刻,天公再出难题,狂风骤起,大雨滂沱。
“能按时发射吗?”千里之外,上级首长颇为担心。
“没问题,我们有信心,有底数!”现场指挥员的回答斩钉截铁。
导弹一发冲天,精确摧毁目标,不仅成功突破多个训练“禁区”,还一次刷新五项纪录。
敢闯禁区、勇劈新路,是这支洲际导弹旅几十年形成的独特“性格”,更是一茬茬官兵用精武集聚而成的打赢“底气”。
56年前,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然,组建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
280名刚刚掸去战争硝烟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悄然离开京城,扎进茫茫戈壁。一张白纸,就此铺开,他们把纸盒画作面板,用萝卜刻成按钮,将麻绳搓成电缆,“沉寂”三年多时间,在大漠深处炸响了一声惊雷——由作战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发射成功!
这声巨响,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打来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掉了帝国主义的霸气。这枚导弹,被称为“争气弹”,开创了共和国战略导弹的“通天之路”。
几十年来,当年的“第一枝”已发展壮大成“第一旅”,导弹武器装备经历数次换型,射程越来越远、精度越来越高、威力越来越大,一次次浴火飞天实现了战斗力建设从“打得响”向“打得远”“打得准”一次次羽化蜕变、华丽转身。
今天,面对“打得赢”的使命,这支掌握着国家“王牌”、民族“底牌”的洲际导弹旅,头脑更加清醒:“要打败强敌,必成为强手;要打败世界头号强敌,必成为世界一流强手。”
军营里,阵地上,官兵把“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导弹听我话”,绝非易事,旅政委文青说:“洲际导弹担负着国家战略使命,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有‘剑术’练到炉火纯青,出手才能‘一剑封喉’。”
洲际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10多个学科、数十个专业、数千条核心原理,在官兵眼中,一枚导弹就是一所综合大学,“入学”容易“毕业”难。
官兵常说一句话:要拿“毕业证”,必先“跑三路”。“跑三路”就是默背导弹电路、气路、液路图及原理,跑通一张中等难度的图纸,相当于熟记一座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要成为导弹号手,必须默背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图纸。
一位博士来旅实习,感触很深:“上了这所大学,不成‘学霸’毕业都难。”在这个旅,“学霸型”官兵随处可见。
上士文熙俊,为学好导弹专业,把10多本四五百页的专业教材连抄4遍,累计600多万字,苦学精练最终成为一名熟悉3个专业、胜任10多个岗位的专业组长,他参与编写的教材在部队推广。
三级军士长康平,对操作平台上密密麻麻的开关、按钮、指示灯如数家珍,内部结构原理烂熟于心,2次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打出不同型号洲际导弹最佳精度,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屈一指。

周游国,发射三营营长,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带出一批理论尖子和技术骨干,被誉为专业会考“不倒翁”,3次荣立三等功。
发射营长周游国,统管上百个战位、上千台设备游刃有余。参加基地导弹专业大会考,10名考官轮番提问,2个多小时对答如流,无一错误,破格晋升为第二炮兵一级发射营长。
近年来,该旅有23名干部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5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57人入选第二炮兵、基地尖子人才库。某基地司令员刘启德自豪地说:“这个旅的官兵,拉出去与导弹专家比专业,一点都不逊色。”
用较真促进求真,靠细致成就极致,经久累月不仅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的骨干人才,更锻造出一支随时能战的先锋劲旅。
常态化开展“考比拉”活动,按战时要求编组指挥班子、配置火力单元,探索走开训练纲目化、指挥信息化、阵地实战化、保障模块化的路子,所有作战单元具备“接令就能打”的过硬本领。
定期组织密闭生存防护训练,自我加大强度、延长时间、增加内容,在“玻璃罐”一样的阵地里一待就是数十天,官兵在挑战生理极限中等待“威震雷霆”之时。
开展不打招呼随机拉动、不设预案临机导调、不编脚本发射演练,部队常年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戒备状态,官兵用精武作出庄严承诺:剑随令出,随即能战,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