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东风第一枝”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吴昊
2015-07-23 22:03

●身在大山中,志在九天外,太阳每天升起在官兵心头——

用坚守捍卫忠诚

清晨,一轮“红日”慢慢升起。不在浩瀚的海平面上,也不在连绵的群山之巅,而是在深山导弹洞库墙壁上。

班长王进向“太阳”敬了一个军礼,喃喃地说:“新的一天,早安!”

这一幕,在有的人看来像是笑谈,但对于该旅阵管营官兵来说,“升太阳”仪式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兵到该旅,就走进了“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的世界,冬季,十天半月难见太阳踪影,夏季,每天也只能2个多小时见到阳光。中士梁显刚清晰地记得,第一缕阳光会照在饭堂墙壁的第9块瓷砖上,最后一缕会从窗户下沿慢慢隐去。

即便这样,在导弹阵地之中,“追太阳”也成为奢望,担负阵地值班值勤的官兵长年坚守阵地,见不到阳光。没有白天黑夜,难辨日月晨昏,官兵把手表换成24小时制的闹钟,用水彩笔画出一个红彤彤的太阳,每天清晨准时“升”起在战斗岗位。

“缺少阳光的生活会让我们身体缺钙,但只要精神的钙质不流失,灵魂深处就永远充满阳光。”讲得十分轻松,笑得如此坦然,听得却令人心酸。每一个到过导弹阵地的人,无不对这轮“最美的太阳”肃然起敬。

同样的岁月,同一片蓝天,一边是熙熙攘攘的闹市,一边是漫无人烟的深山;一边在看大片、玩游戏、刷微博,一边却过着连阳光、空气都成奢侈品的生活……

两种恍若隔世的生活环境,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战士陈健入伍前是个“富二代”,家中跑车就有3辆,每月零花钱动辄上万元。他选择当兵时,家人朋友很不理解:“值得吗?”

值与不值,陈健在深山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上岗值勤,营长带他来到操作岗位前。几米宽的平台,一排密密麻麻的指示灯,这便是无数“国宝卫士”坚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战位。

“别小看这几米,岗位虽小却系着大使命,山沟虽深却连着中南海,守好它就是守好了大国地位,守住了万家安宁!”营长一席话,让陈健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那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忠诚,是身陷囹圄、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是一声令下、万箭齐发的大军涌动;更是日复一日、无怨无悔的默默坚守。”

旅史馆是官兵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不仅能聆听到部队数次移防、转隶和转型的铿锵足音,更能感受到官兵用生命铸就、用鲜血凝成的“东风第一枝”之魂。

一位作家到该旅体验生活,感触非常深刻:“在人们享受和平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坚守中仰望星空、脚踏大地,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脊梁。”半个多月,他的本子上记满了无数感人故事。

资料图:坚守深山“夫妻哨所”25年的一级军士长赵平普,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

赵平普是该旅刚刚退休的老兵,他的“战场”在一段连接指挥中枢和导弹阵地的通信线路上。25年前,他带着妻子组成“夫妻哨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近百公里的巡山线路,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轨迹。哨所年年被评为“红旗哨所”,赵平普荣立了一等功,还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退休后,他仍然经常到巡山线路上走一走,他说:“心在这里,过来走走就很踏实。”

发射四连连长瞿江,父亲曾是一名为导弹筑巢的工程连指导员,当年施工建设的坑道,正是他现在驻守的导弹阵地。父子两代人,同守一条沟,时隔25年,瞿江接过的不仅是导弹阵地,更是父辈的“精神衣钵”。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钻山沟、守国宝,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这样的荣耀,‘献了青春献子孙’更体现代代相传的一种价值追求。”

四级军士长赵东山,从事专业危险,经常穿戴防护装具,只身钻入罐体清理残液,超负荷的工作和毒气的长期侵蚀,曾让他多次昏厥住院。但为了导弹的绝对安全,天天与死神打交道,他从不犹豫,一干就是16年,10多次排除重大险情,成为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钢铁卫士”。去年底,他服役期满即将返乡,却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心中充满了不舍。旅党委为这名退伍老兵荣记二等功。

表彰大会上,时任旅长杨光动情地说:“亏了妻子、误了孩子、欠了父母,这是军人无法回避的人生考验,但我们用一种朴素而执着的坚守,捍卫着对党的忠诚,大国长剑上会留下我们的印记。”赵东山退伍返乡了,但他的名字却走进了旅史馆,刻在醒目的位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