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沃土上成长的强军劲旅

——沈空雷达某旅运用红色资源培育官兵纪实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5-06-26 02:42

抗美援朝结束后的几年,东北防空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国家紧张起来加紧对黄海地区的袭扰。于是,在1955年,一支雷达分队奉命进驻圆岛。之后的几十年里,成长为闻名全军、全国的“红色前哨雷达站”。

岁月流逝,这里浪花朵朵依旧洁白,风雨依旧急骤。这里已成为了孕育红心的摇篮,成为雷达兵永远向前的旗帜。

作为雷达站的上级党委,沈空雷达某旅已经把这一红色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开发,铸魂育人、凝聚军心士气,有效铸牢了官兵听党指挥、爱军精武、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为强军兴军凝聚了正能量。

用“红色资源”打牢思想根基

先辈坚定的信念传给了我们,我们坚决不能丢掉

“金灿灿的太阳普照着碧蓝海域,礁石小岛沐浴着和煦阳光……”每当读起这首诗歌时,官兵们总是能从亲切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那份忠诚与坚定。

这首诗从哪里来?

当我们走进该旅各个单位时才发现,它是从遥远的历史中来。每个单位,基本上都有三本描写“红色前哨”奋进发展的书籍:《红色的足迹》《奋斗的足迹》《成长的足迹》。这三本书成为官兵接受红色熏陶的蓝本和源头。

特别是雷达站的“红色前哨”荣誉室,足足有150平方米。张张照片和实物将官兵带进那段烽火峥嵘的岁月中。

在一个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砣子上,先辈们发扬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宁愿不喝水也要保证油机发电,一把一把带土上岛建菜田,创造了闻名全军、全国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屋顶上架天线、山洞里练精兵、悬崖峭壁建阵地,无论条件再差,都能一如既往地保持高涨的战斗热情。打下美蒋P-2V飞机,参加入闽、入疆作战。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随着讲解员的动情讲解,2014年毕业的28名新排长们仿佛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特别是为了救海军战友牺牲的方喜可,牺牲时年仅17岁,新排长李曼特感叹不已:“是什么力量让他舍生忘死、勇敢无畏?后来我明白,是信念的力量,他血管里流淌着忠诚的血液,革命军人就该深扎信念的根……”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该旅政委熊俊告诉记者,为让红色信念在官兵心中“落地生根”,每当新学员毕业、新战士入伍,旅里都会组织这些新生力量上岛,让大家熟悉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在感悟先辈的忠诚品格中继承传统,永葆忠诚于党的政治本色。

每个月各雷达站都要组织读“红色前哨雷达站”的故事。旅战勤连排长李宇翔感慨地说:圆岛时期那么艰苦,先辈们有的连续六年不回家,有的在岛上一待就是十多年。而且还创造了那么高的荣誉。去年,我还想着退伍回家,嫌这里太累,但现在我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自私。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谁还来保家卫国?先辈坚定的信念传给了我们,我们坚决不能丢掉。

在该旅的“红色前哨”网页上,官兵们更是畅所欲言。每当思想上有波动时,点击网页,就立即被那些红色的思潮所冲击和感动。

战勤连指导员高飞一直和妻子两地分居,到现在还没有孩子。妻子在北京工作薪酬比他高几倍,总是劝他尽快转业到北京来发展。

2015年3月,妻子来队探望,无意间打开了“红色前哨”网页,瞬间被里边的故事所感染。休假时间,高飞还带她上岛“旅游”,参观了荣誉室。回北京前,妻子和他说:“放心大胆干吧,我支持你!”红色的思想,不仅仅影响着官兵的本人,更影响着官兵的家庭。

用“红色标兵”激发精武豪情

有“红色前哨”这源头在,走到哪我们都能根深叶茂

从历史到现在,“红色前哨雷达站”都是各类人才成长的基地。从这里走出了团中央书记、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空军报社社长金为华,军事科学院研究院姜福生等。

新的时期,也是人才辈出。旅里的团职干部许多都是从“红色前哨雷达站”成长起来的。现任参谋长曾在岛上当了2年站长。曾被越职提升,现已经成长为副团职干部的二等功臣王越,刚毕业就在岛上,后来又上岛当站长。

军事科学院研究院姜富生老兵说:“有‘红色前哨’这个源头在,走到哪我们都能根深叶茂!”

不仅仅如此,全旅各行各业的标兵,许多都有过“红色前哨”雷达站的经历。

优秀技师赵帮玉谈到:“‘红色前哨’有种说不出的力量,就是那种让你不断奋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前行的力量。就是那种无私奉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信念坚定的力量!”

该旅党委认为,这些“红色标兵”不仅诠释着“能打仗”是军人的看家本领,更昭示着“打胜仗”是军人的不懈追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为此,他们精心挑选了典型标兵事迹汇编成《标兵风采录》,在政工网上开辟专栏,让官兵在浏览和品评中受教育、受鼓舞、受启发。

刚刚毕业的新排长刘奥,也曾在海岛当兵。当年,本来打算退伍回家,但是受到“红色”的熏陶,放弃了退伍的念头,埋头苦干,发挥电脑设计的技能,当兵仅仅一年半就被选调机关,后来还被确定为大学生士兵提干对象,并一路过关斩将,被后勤学院录取。

“标兵的力量是伟大的,因为他就在身边,能够发挥巨大的感召力。”刘奥感慨地说。

此外,他们还开展“学标兵、比标兵”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每年都组织标兵做事迹报告。标兵的事迹成为激励官兵精武强能的“催化剂”。据了解,近2年,该旅在各项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创新战法20余条,去年更是在上级各类比武和先进比拼中获得大满贯,获得集体荣誉十多项。刷新了建旅以来的记录。

用“红色文化”渲染打仗热情

这种文化,是打仗的文化,是激发官兵强军斗志的文化

1955年三月的一个晚上,这支雷达分队奉命进驻圆岛的前一夜。沈空首长给大家动员时说:“岛上很艰苦,现在还没有像样的房子,去了咱们部分人就得住山洞里。而且条件十分恶劣,体质不好的人有可能丢掉性命,而且第一批去的两年里不能下岛。你们其中上有老下有小,谁如果确实不能去,现在说出来还来得及……”

大家没一个人提出困难。

根据史料显示,当时刚刚结婚的有6名战士,一半以上的家有老母、妻子、孩子。

2014年9月29日,是雷达站授称的另一个荣誉称号,空军党委的“钢钉雷达站”50周年。雷达站第四任指导员马荣贵老兵给大家讲起雷达站的故事。末了,老兵说,“没有奉献的集体就没有打胜仗的本事,不把党的事业当成生命的个人,就不会成就一番事业。我们要向先辈学习,把意志凝聚到党的事业上,把感情聚焦到党旗上……”听得台下官兵热血沸腾。

在“红色前哨”的历史上,处处都有惊天动地的红色故事,满眼都是革命先烈用青春和生命浸染的红色文化。雷达站流传下来先辈们亲自整理的数百个红色故事,成为官兵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为了将这种文化传播开来。几年前,旅党委就将这些故事汇编成册,挂到网上,走进基层。还将“‘一把土、一滴水’精神代代传”作为该旅的旅魂,悬挂在每个雷达站显要的位置。

各个基层单位都模仿“红色前哨雷达站”故事集的方式,撰写的站(连)史,官兵成长史和其它先进故事集。而且还根据自身实际设计了站(连)标、凝练了站(连)魂,谱写了站(连)歌。

特别是该旅丹东雷达站党委,坚持开展“读红色故事、写红色体会、学红色歌曲、看红色影片、办红色小晚会”活动,把红色军事文化真正融入和渗透到了官兵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有效提振了所属雷达站官兵的士气。

近几年,在“红色前哨”文化的感召下,该旅突显出许多过得硬的典型连队:有“辽宁第一峰”称号的老秃顶子雷达站;被空军授予“学习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的石佛山雷达站;新时期“扁担精神”发源地的长山雷达站等先进典型……这些新时期的典型,汇聚形成了“红色前哨”系列文化。

这种文化,是打仗的文化,是激发官兵强军斗志的文化。

2015年4月,该旅一支小分队奉命参加演习,取得了优异成绩。演习途中,在拆卸帐篷时,司机徐超突然脚崴了。但是他还是咬紧牙关,满头大汗和战友们完成了三个帐篷的搭建。当时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他依旧是出了满身汗。归队后,他住院治疗了一个星期。

“战争正在打响,我们有时一个萝卜一个坑,我怎么能退缩。轻伤不下火线,这是每一名‘红色前哨’战士都必须做到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