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巴郎”,亚克西

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张 涛
2015-07-24 09:26

“达达、阿娜(维吾尔语意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村民吐尔逊·木沙听到熟悉的呼喊声,一边嘴里念叨着“我的"兵儿子"回来了”,一边快步走出房门,院子里站着的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兵儿子”余博。“父子”二人深深拥抱。余博来自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今年维吾尔语翻译专业毕业。在即将赴边防一线部队工作前,特意来同维吾尔族爸爸、妈妈告别。

从1998年起,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先后在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赛尔屯乡和上户镇等1镇3乡6村,建立了维吾尔语实习基地,每年组织学习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员住进少数民族群众家,进行3至6个月的语言实习,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一边学习维吾尔语,一边帮助乡亲们解决生活困难、脱贫致富。

一批批学员来了,走了,但与维吾尔族群众结下的民族深情就像孔雀河般蜿蜒绵长……

"兵儿子"维语讲得好,政策懂得多,亚克西”

艾孜孜·艾拜依搬进新家了!前来道贺的乡亲们在他家院子里载歌载舞。艾孜孜·艾拜依高兴地说:“这么好的楼房,我自己花了4万多块钱,政府给了3万多的补贴。”

生活大变样,艾孜孜·艾拜依忘不了在他家里实习的“兵儿子”。“他们文化程度高,维吾尔语讲得好,让我及时了解到国家有那么多好政策,现在种棉花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好政策多得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语言实习基地有84.7%是少数民族群众,近2/3不懂汉语。实习学员们发挥通晓“双语”、理论功底扎实的优势,用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深奥理论写成身边故事讲出来,把核心思想谱成民族歌曲唱出来,把重要观点译成民族语言说出来,把发展成就编成民族舞蹈跳出来。

2012年7月1日,学员翟建峰跟着村支书艾合买提江来到下道杆村和村民一起过党日。一个村民提问:“文件里提到了"病有所医",你给我们讲一下是什么意思啊?”

翟建峰想了一下,“咱们最近不是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吗?只要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咱们农民看病,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报销了。还有,在政府的扶持下咱们村镇的卫生院也会进一步完善,不用一有病就得进城看了。生病有地方看,看病有人报销,这就是"病有所医"。”

从那以后,村里的党员干部见翟建峰就夸:"兵儿子"维语讲得好,政策懂得多,亚克西!”

学院政委袁汉军介绍,17年来,从实习基地走出的20批、620名“双语”学员已遍布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每逢党的重要会议召开、重要政策颁布,学员们都会自觉向维吾尔族群众进行理论宣讲。

“看到五星红旗升起,仿佛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

库尔勒是闻名全国的香梨之乡,也是语言实习基地学员的第二家乡。

学院院长桑军说,长期以来,语言实习基地在提高军队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启动了实习学员与当地民兵联合训练、联合巡逻、联合处突应急机制。近年来,实习学员所在的地区没有一人参与非法宗教活动,没有发生一起暴力恐怖案件,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社会安定团结。

2012年10月1日上午,哈拉玉宫乡举行升旗仪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升旗仪式格外庄严隆重。随着乡长亚森江“升旗仪式开始”的口令,1名民兵肩扛国旗,在2名护旗手的护卫下,齐步行至国旗台,动作干净利索,国歌声落,国旗升顶,分秒不差。“我们乡也有自己的护旗队了,小李教官可是立大功了。”乡党委书记王军激动地说。

原来,乡里以前升旗时,只是简单地降下来再升上去,参加升旗仪式的群众也是屈指可数。实习学员李忠达了解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带队干部和乡政府领导表明了自己想要为乡里培训护旗手、规范升旗程序的想法。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护旗方队”已经有模有样。在国庆节的升旗仪式上,村民挤满了乡政府的院子,精神饱满、英姿飒爽的护旗手,标准专业、规范娴熟的动作,让村民们赞不绝口。

如今,村民们每周一早上都会高兴地聚集在乡政府大院内,观看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记者采访时,村民们告诉记者:“看到五星红旗升起,仿佛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

“多一个"兵儿子"就多一个亲人”

“阿里木(实习学员王晖的维吾尔语名字),你把枝枝砍掉了,还怎么结果果?”那天,吐尔逊有点生气地说。

“达达,您放心吧,这叫嫁接,不但可以结果果,还会结大果果。”王晖耐心地向达达解释。

原来,实习所在地信息相对闭塞、科技知识缺乏、农业发展滞后。2002级学员王晖根据入伍前在农大所学的知识,剪掉了吐尔逊园子里三棵梨树的枝干,搞起了嫁接。两年后经过修剪的梨树结出的香梨又多、又大、又甜。尝到甜头的吐尔逊不但嫁接了自家所有梨树,还在全村推广了嫁接技术。

让“家人”更幸福,是一茬茬“兵巴郎”始终不变的梦想和追求。学员一大队副大队长买买提·艾力说,为了帮助“家人”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每批实习学员入住后都会广泛开展“四送四比”活动:送图书,比谁的图书更实用;送技术,比谁的技术更先进;送信息,比谁的信息更灵通;送思路,比谁的思路更奏效。

每年实习学员到来的时候,都会上演一幕幕“接亲”“抢亲”的场景。71岁的帕丽旦老人说:“多一个"兵儿子"就多一个亲人,我们家家户户都想抢一个回来呢!”

哈拉玉宫乡的那曼江大叔,十几年来,先后接待了13名实习学员。

2010年9月,已在西安工作的学员李文杰带着女朋友来看望大叔。见到小李,那曼江十分惊喜,一下就叫出了他的维吾尔语名字“阿里木江”。离别的时候,那曼江大叔站在村头的路上,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挥动着双手,久久不愿放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