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间,“兵巴郎”情注孔雀河畔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张 涛
2015-07-27 10:32


实习学员认真向维吾尔族群众学习维吾尔语。吴国东摄

今年7月18日是穆斯林传统佳节肉孜节,著名梨乡新疆库尔勒市放假3天。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即将毕业的学员余博、夏超和吴荣华等,特意赶在前一天,来到他们在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的实习家庭,帮助整理院落卫生,给“阿塔”(爸爸)“阿娜”(妈妈)送上节日祝福。

1998年以来,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积极探索“嵌入式”双语人才培育路子,在维吾尔语中心方言区——库尔勒市1镇、3乡、6村,设立语言教学实习基地,每年组织维吾尔语翻译专业汉族学员入住维吾尔族群众家中,进行3到6个月的语言实习。17年间,在200余户维吾尔族群众家实习的汉族学员达20批620多名,他们与维吾尔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像抱团的石榴籽一样结下了深厚友谊,加快推进了梨乡经济社会发展。

见到“兵巴郎”又来村里,阿拉多尕村102岁高龄的买买提·阿吉十分动情——

共产党真正爱民惠农

每年八九月份学员来实习,维吾尔族群众都会争先恐后地驾着三轮车,赶到“认亲大会”,与学员结为亲人,把总能带给他们喜事的“兵巴郎”迎进家门。

进了家门,每一名实习学员都会起一个维吾尔族名字,按辈分称呼,成为长辈的“兵巴郎”(兵儿子)。

2014年9月,学员常远方来到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村民热木图拉的家,开始了实习生活。热木图拉家只有两间小土房,家里来了新成员,没有地方住,热木图拉一下犯了难。

常远方说:“阿塔,现在国家政策好,惠民富民实惠多,如果建8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房,国家还有补助呢!”知道还有这样的好政策,“阿塔”心里甭提多高兴啦。

很快,热木图拉找到几个亲戚,常远方也叫来同学,大家一起开始建房子。崭新的院落,漂亮的新房,还通了天然气,安装了太阳能器具。热木图拉花了4万多元,其中3万元由政府补助。

搬进新房那天,热木图拉带着常远方,逢人就夸:“这是我家‘兵巴郎’,幸亏他给我讲了国家那么多好政策,盖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家才花一万多元。”热木图拉还告诉邻居,他现在知道了种棉花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给梨树浇水也有补贴。“好政策多得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啦!”

实习地区84.7%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群众,其中近三分之二不会讲汉语。实习学员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兴边富民、强农惠农政策,译成民族语言说出来,写成身边故事讲出来,谱成民族歌曲唱出来。

“既给子孙金山银山,还要留下绿水青山!”下道杆村村民乃吉米老人,手里常拿着一本小册子,一有空儿就捋着花白胡子照着念叨。“这是我家‘兵巴郎’送给我的维吾尔语版《十八大精神宣传读本》,上面说的我都能看懂,很有道理、很管用!”

17年来,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坚持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发展一步,编译工作就跟进一步,先后组织编印《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手册》《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摘编》《少数民族谚语集锦》等双语读本20套1200多册,通过实习学员及时送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

见到“兵巴郎”又来村里,阿拉多尕村102岁高龄的买买提·阿吉十分动情:“我经历了三个时代,巴依(地主)让我当牛作马,旧军阀向我收粮要钱,只有共产党真正爱民惠农,还给我养老盖新房,这才是最好的时代!”

实习基地做宣传、办讲座、搞巡诊,开展“新风进村、服务上门”活动——

孔雀河水又清啦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上户镇一度缺水。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镇挖通水渠引来了孔雀河水。

有水没水,大不一样。有了水,山还是那座山,绿了;路还是那条路,宽了;人还是那群人,心齐了。镇上的变化不止这些,还有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扩大了,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不再是“想一想”了。

可好景不长。一些村民习惯往河里倒垃圾、洗脏物、排污水,引来孔雀河水的“致富渠”变成了“臭水沟”。

实习学员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街头摆放垃圾筒,设立垃圾堆放点,年年疏渠清淤、治脏除污,这两年河流又清澈见底。维吾尔族群众开心地说:“‘兵巴郎’一来,孔雀河水又清啦!”

变清的不只是河水,还有人与人的关系。

分配父亲留下的梨园时,大敦子村村民赛依丁与哥哥闹了别扭,兄弟俩一墙之隔互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多年来形同陌路。实习学员吴波来了以后持续做工作,慢慢调解,兄弟俩终于和好如初。

这些年,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先后投资40多万元,帮实习学员比较集中的哈拉玉宫乡修建双拥一条街,安装信息宣传栏、道路标识牌,建设党员活动室、网络学习室、图书资料室,开办村头讲堂、村民夜校,让文明和谐之风遍吹梨乡。

实习学员还成立“爱心基金会”,相继接力资助30多名贫困少数民族家庭的学生,让他们重新走进了课堂。双目失明的哈瓦古丽“阿娜”没想到,“兵巴郎”自己花钱买来砖块,为她修建了一条通向厕所和院外的专用小道,还给她修建了新囊坑和新灶台,带她上眼科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让她重见了光明。

当地群众医疗卫生、文化活动资源相对匮乏,实习基地做宣传、办讲座、搞巡诊,开展“新风进村、服务上门”活动,12位老人因治疗及时摆脱了疾病折磨。

2014年8月,实习学员余博、宋洪宝和“阿塔”吐尔逊·木沙,在梨园割草。“阿塔”不慎用镰刀把腿割了一个大口子,随便抓了一把土在伤口上抹了抹,又继续割草。

“这样容易伤口感染,弄不好会得破伤风!”无论两位“兵巴郎”怎么劝说,“阿塔”一直若无其事。余博和宋洪宝到医院买来纱布和消炎药,还把当过卫生员的战友叫来,给“阿塔”包扎伤口。第二天,他们又把“阿塔”送到医院去缝针。“阿塔”腿伤治好后,一家人由衷地说:“以后还是得相信科学!”

每批实习学员入住农家后,实习基地总会精心组织“四送四比”竞赛——

与梨乡一起拥抱“互联网+”

当实习学员王晖在吐尔逊园子里对3棵梨树“动手术”时,吐尔逊差点急了眼,心疼地说:“把树枝枝都砍掉了,还怎么结果果?”令他想不到的是,经过嫁接的梨树两年后结出的香梨又多又大又甜。面对这个结果,王晖笑了:“我相信自己在农大所学的知识!”

第三年,吐尔逊主动嫁接了自家所有梨树,还在全村推广嫁接技术,吐尔逊的梨园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三棵树试验园”。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如何与梨乡一起拥抱“互联网+”?实习学员们及时引入电子商务等新理念,指导乡亲们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香梨生产、销售信息,初步走开一条新的香梨产销之路。

每批实习学员入住后,实习基地总会精心组织“四送四比”竞赛:送图书,比谁的图书更实用;送技术,比谁的技术更先进;送信息,比谁的信息更灵通;送思路,比谁的思路更奏效。

实习学员王西涛,自己家本是蔬菜种植大户,入伍前也学过种植技术。当他得知哈斯木“阿塔”缺乏种植技术,温室大棚已经连年亏本时,便与家人“视频连线”,一起研究大棚选址、规划和管理,很快帮“阿塔”一家建起两座新式蔬菜大棚,并引进先进滴灌技术,联系对外销售渠道。当年底,哈斯木家的大棚扭亏为盈,收入达3万多元,被村里评为“科技示范户”。

阿拉多尕村村主任克里木·克依木,在实习学员吴荣华帮助下,整合周边1100多亩梨园,牵头成立香梨生产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1.8倍,家家开上轿车,用上热水器和水冲厕所,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富裕生活。

这个村的亚生·吾买尔和艾合买提江·亚生父子,更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家的生意会做得如此风生水起,蒸蒸日上。

艾合买提江·亚生先前经营着一家中国联通入网缴费营业部,用他的话说,生意“不咸也不淡”。2014年,学员孙振者和王鹏飞来到这个“家”实习,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两人开始动员“阿卡”(哥哥)艾合买提江·亚生拓展业务范围。

凭借流利的“双语”和灵活的经济头脑,王鹏飞帮助“阿卡”与运营商洽谈,以较低成本成功拓展了中国电信业务。

孙振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又教“阿卡”学会摄影和图片处理技术,帮助家里开了照相馆。不久,手机销售、中国体育彩票、水电费缴纳等业务相继开展,收益明显增加。

“现在我已经开了3家店面,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亚生·吾买尔说,“两个‘兵巴郎’有知识、有头脑,也有真感情,帮我找对了致富门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