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饬绿林武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939年3月,为巩固太行山根据地,胡继成被抽调到冀鲁豫支队5大队任大队长。
“鲁西南地区自古就出‘梁山好汉’,‘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队长’,到处都是‘草头王’。”胡继成说,他所在的5大队许多中下层干部是“绿林队伍”中的实力派人物。
“英雄不问出处,但要想把他们改造成人民抗日武装,不讲策略可不行。”胡继成告诉记者,当年为此他可颇费了一番功夫。一是加强教育,通过加大思想发动、加强理论武装,让他们认清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二是恩威并施,既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又加强锤炼过硬的战斗作风;三是严肃执法,对个别临战退缩触犯军纪的人,严格执行纪律。
正是这支以“绿林好汉”为主的抗战部队,成为令当地日伪军闻风丧胆的队伍。胡继成自豪地说:“当年在鲁西南,日军特别害怕‘二胡’,说的就是我和1大队大队长胡炳云。为什么害怕?就是因为我们管理部队严格,战士们个个都像小老虎,勇猛得很!”
此言确凿,战例为证。1939年10月的一天,日寇对鲁西南地区实施“扫荡”,太阳刚要落山时,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步兵、骑兵等,从四面分五路向5大队扑来。危急关头,胡继成与政委王世均率机关和1中队、2中队巧妙突围,掩护部队灵活避敌,寻觅战机。敌人反复“扫荡”一个星期都没抓到一个人。后来,在一个叫大王集的地方,重新集结的5大队与日寇遭遇,以很小的伤亡击溃来犯之敌。
说到此处,胡老意味深长地谈道:“要不是当年那股不怕死的勇气和钢铁般的严明军纪,哪能夺取最终的胜利!”
拔据点打巷战,打出平原歼灭战的光辉战例
水天相连的苏北,壕沟纵横,河道交错,芦苇荡遮天盖地。
苏北盐阜地区是新四军军部及3师师部所在地,也是日寇“大扫荡”的重点区域。1943年3月,胡继成兼任新四军3师23团团长,率部参加盐阜地区内线作战。
“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胡继成深情地说,“那时候,盐阜地区到处都有‘阿庆嫂’。敌人一有行动,老百姓就会向我们通风报信。”战士们白天分散隐蔽在村舍和芦苇荡中养精蓄锐,夜晚则声东击西突袭日军据点,打得敌人高度紧张,却又毫无办法。
后来,日军为隔绝我军与群众的联系,在“扫荡”中采取分进合围、分区守点的战法,妄图以建造大量据点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
在陈集,日军派遣第35师团林我夫大队崖畅野中队驻守。胡继成立即电报师首长,建议趁敌立足未稳,拔除陈集据点,争取盐阜地区反“扫荡”主动权。
于是,在摸清敌人情况后,我军对陈集据点守敌发起总攻。胡继成率领的23团成为主攻团,他和团参谋长叶建民带部队趁着夜幕,悄悄向陈集机动。“为配合部队夜间行动,深明大义的苏北群众纷纷把养的大狗都杀了,生怕弄出一点声响。”
短兵相接,激烈巷战。大部分敌人被我消灭,剩下40余人也被包围在陈集西北角的一个四合院里。在采取政治攻势瓦解无果后,胡继成立即指挥战士开挖壕沟接近大院,然后用“火攻”逼敌出院。
通过战壕逼近敌人,战士们用竹竿裹上带汽油的棉团,掷向敌龟缩的草房。随即,火借风势迅速点燃草房,敌人迫不得已跑出房外,隐蔽在外的我军官兵集中火力一鼓作气、聚歼顽敌。
“陈集一仗,崖畅野中队全部报销,我军取得完全胜利,创造了苏北平原歼灭战的光辉战例。”说到此处,胡继成失明的双眼望向无际的远方,而我们的思绪仍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中驰骋……
“那些年,我军在战争中浴火重生,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当代军人,更应在训练中学习战争、研究战争,只有做到像打仗那样训练,才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胜利。”一句叮咛,如有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