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感恩师德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崔白露
2016-05-31 09:44

中国书法史是一部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笔墨如歌的文脉传承史,而具体来看,中国的书法史更是一部类似于卫夫人与王羲之、智永禅师与虞世南、张旭与颜真卿等一代代先生与学生之间的传承史。

摹习师体

提到恩师启功先生,李洪海这样解释:“我走上书法之路,全靠恩师的指引。”

1970年的夏天,在为启功先生装裱字画的战友引荐下,李洪海敲开了启功先生位于北京小乘巷的家门。当时,启功先生正在用早餐,吃的是桃酥蘸开水,见到年轻率真的李洪海,甚是喜爱。李洪海鼓起勇气表达了拜师学书的愿望,启功先生当即爽快地答应下来。

那以后,在启功先生的点拨下,李洪海觅得书法通衢之道,翰墨铺路,越走越远。也是从那时起,李洪海成了启功先生忠实的“粉丝”。

启功先生要李洪海选择临帖,他不选“二王”,不选“颜体”,固执要临“启功体”。他说,若能学得先生的百分之二三十便心满意足。先生没强求,只是在每次李洪海来访时,总会送他一两本字帖,供他临写。

启功先生告诫李洪海要牢固树立临帖观念,“有钱买帖,有暇看帖,有纸笔临帖”。“临帖当如浪淘金”,临得多,才接受多,才更丰富,李洪海便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练了好几年,直到可以乱真。

启功先生出了书,他必定会买;报纸上有启功先生的作品,他看到就剪;见到启功先生题写的标牌,他拿起相机就拍;启功先生开办讲座,他必定搜集光盘……凡是启功先生的东西,李洪海都照单全收,以深入研究字体,如今他收集的资料已装满整整一大书柜。

李洪海在向启功先生学习用笔、结字、章法等书法美学要素的同时,先生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他感到,汉字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对事物的抽象理解,还传承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书法,绝非因字袭形,而是书以载道,书文互生。

“站在巨人肩上,要上升一寸都难。”李洪海说,只有继承好了才能有所发展。清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学书有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学富。”他感觉自己二者皆难企及恩师,平生学书只愿传承先生之学。“有人评价我写的字像启功,心甚足矣”。

李洪海和恩师启功先生在一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