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辛平:长征,向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进发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解辛平责任编辑:杨红
2016-10-19 03:09

(六)

“攻战之本,系乎民心”。

毛泽东曾断言,如果国民党“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

“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流传在中央苏区的歌谣,就是军民一家人的生动写照。

红军来自人民。在很多苏区,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到主力红军长征,江西兴国约23万人口中,就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

红军为了人民。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鸡犬不宁”,红军所到之处却“鸡犬不惊”。

长征胜利依靠的是人民。长征途中,人民群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筹款筹粮、掩护伤员、传送消息……强渡大渡河,十几名船工和红军勇士一样奋不顾身。涉险过草地,一位60多岁的藏族通司为红军探路,经过4天4夜,开辟出一条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

红军长征曾经过近20个少数民族聚居、杂居区。国民党在这些地区留下的是民族隔阂和仇恨,红军经过后,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培育了深厚的民族情谊。不少人参加红军后,成为英勇善战的革命战士。

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说:“红军之所以能突破重围,不仅在于有军事力量,而且在于深得民心。”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从“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红军长征,到“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抗日战场,再到“小推车推出胜利”的决战决胜,我党我军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胜利的天平向敌我哪一方倾斜,早已判定。

80年过去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们必须经常自问:能不能始终像红军先辈那样“和民众打成一片”?能不能始终做到和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还是不是那样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还具不具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主席发出的这句宣言,铿锵有力,意味深长,道出的是共产党人的心声。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党我军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根、制胜之道。

今天我们行进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奋斗所指,聚力所向,就是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过去,我们依靠人民战争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探索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更好地发扬我党我军的这一最大政治优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