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鹏:海上合作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晓鹏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4-10 16:23

海上危机管控的合作应具备“双轨思路”

■ 王晓鹏 

目前,南海局势总体稳定,但在多个领域具有不确定因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个别海洋争端国妄图通过保持南海“争议状态”谋取一家私利;更加不同以往的是,域外大国谋求进一步介入甚至深度介入相关海洋争端,推动海洋形势逐步走向国际化、司法化、军事化。这些举动完全无益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甚至将导致海洋争端进一步复杂化、扩大化。

面对来自南海方向的持续性挑衅,中国应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强化海上实力存在,推动海上维权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解释与宣传,不断拓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合作领域。

2012年4月以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屡次挑起事端,美日等域外大国不仅推波助澜,而且试图扮演幕后操盘手的角色。综合考察美日菲在南海的诸多举措不难发现,其包含三层战略企图。

其一,将南海侵权行为推向新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菲律宾对我南海的侵权行为共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第一阶段,此阶段菲方的侵权特点是“占岛”,在此期间,菲律宾非法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包括马欢岛、费信岛、中业岛、南钥岛、北子岛、西月岛、双黄沙洲和司令礁;20世纪90年代是第二阶段,此阶段菲方的侵权特点是“圈海”,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及正式生效,菲律宾恶意歪曲该公约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原则,抛出“以海定陆”谬论,妄图非法圈走我南海5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2000年至今是第三阶段,此阶段菲方的侵权特点是“固化非法成果”,菲律宾在岛礁非法设施建设、国内法制定及海洋文化宣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其二,配合呼应菲强推的“南海国际仲裁”。随着菲律宾将涉及南海岛礁主权争议的诉讼状提交国际仲裁法庭,菲方针对该“仲裁”的过程与结果做了多手准备,美日等国亦打着维护国际法的旗号在多个国际场合为其摇旗呐喊。面对中国坚定的维权决心和执法实力,菲律宾深知“越雷池半步”的后果,美日也更加明确了中国维权节奏的不可撼动性。因此,上述国家目前事实采取了“代价强加型”策略,以各类强加型举措增大中国维权的代价,借以实现从南海方向对中国施压的目的。

其三,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存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内核,即海洋战略由强调全覆盖威慑能力的“蓝水战略”升级为强调对目标国近海区域控制能力的“棕水战略”。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在军事上要实现重点转移,2020年前计划将其海空军力的60%部署到亚太区域;在外交上要拉拢日本等国打造“东海—南海争端链”,使东海与南海的海洋争端出现联动态势;在经济上要以软遏制方式围堵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菲律宾正在通过不断调整其南海政策来配合美国的各项战略部署,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挑动域外大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多数安全威胁都来自海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海上入侵、牺牲海上利益的屈辱史。然而时至今日,就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同时,个别国家却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的崛起,他们乐于炒作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大肆散布所谓的“中国海洋威胁论”,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大国,中国的未来同时系于陆地和海洋,“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规律。该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用事实有效地回应了针对中国的种种污名化观点,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我国与东盟应在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上危机管控等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海上互联互通。基于东盟大部分国家的需求现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上互联互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方提出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并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一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项目也分别在研究设计实施过程中。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水平上来看,东盟国家之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会成为双方合作的全新亮点和重要领域。三是海上危机管控。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存在南海岛礁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争议,由于近年来个别争端国的肆意挑衅和部分域外大国的介入,南海问题存在滑向国际化的风险。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应加强关于海上危机管控的合作,以“双轨思路”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搭建合作平台,争取达成一系列临时性、过渡性协议,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提供建设性保障。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对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带动作用。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战略合作伙伴并不仅限于东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一根市场链条将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串联起来,形成南海、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从而在根本上冲淡海洋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以东盟国家为例,若干海上合作项目正在启动运行,这将对沿线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助推作用,在南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亦能起到积累共识、管控分歧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专家,南海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新华社特约观察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