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群岛海洋开发正当时
■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 胡波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67海里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6年5月15日公布的西沙群岛领海基线,基线以内的岛屿和海域有317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从东北向西南伸展,在长25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海域里,由45座岛、洲、礁、沙滩组成,其中有22个岛、7个沙洲,还有十多个暗礁暗滩。
长期以来,由于陆地面积过小、补给困难,基础设施过于落后,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洋产业没有成规模地发展起来。
自三沙设市以来,岛上基础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海水淡化、风力及太阳能发电设备初具规模,网络环境不断完善,随着医院、学校、渔民公寓的建成,永兴岛、赵述岛等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迅速提升。2015年1月5日,“三沙1号”首航。“三沙1号”较原来的“琼沙3号”具备更大的装载能力、更快的航速,还可以搭载直升机,同时,海南岛至西沙群岛的补给船通航频率也大幅提高。

2015年8月4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西沙航标处驻永兴岛工作人员在赵述岛入口航道投放一红一绿两个灯浮标,为进出赵述岛的船舶指明航路,规避触礁风险。 傅建斌 摄
在此基础上,西沙群岛的海洋经济开发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机遇。当然,西沙毕竟不同于内地,其生态环境、资源保障能力还是相对脆弱。因此,西沙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三沙市委书记肖杰所言,“三沙绝不能大搞房地产”,中国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不能套用到西沙群岛。依笔者观察研究,西沙群岛应重点发展渔业、旅游业,建设成为综合性的海洋科考重镇。
西沙的渔业应是一种综合性渔业,要有渔港、网箱养殖及渔业加工等设施和后勤保障等服务设施。西沙群岛是中国主要热带渔场。现有记录的珍稀或重要海洋生物种类较多,其中包括中华白海豚、真海豚、宽吻海豚、蓝鲸、长须鲸、小鳁鲸、座头鲸、虎鲸、伪虎鲸、绿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红珊瑚、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大砗磲和鹦鹉螺等,拥有珊瑚礁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是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捕捞渔场。然而,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珍贵渔业资源却在迅速减少。
网箱养殖将是未来西沙渔业的主要模式。西沙附近海域拥有良好的温度和水质条件,适合开展快速、绿色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的鱼类,生长期大约缩短三分之一。西沙不少环礁都有大面积的泻湖,礁湖总面积1614.8㎞²。泻湖水深适宜,又多是避风港湾,是网箱养殖的绝佳场所。目前,西沙永乐群岛的深水网箱养殖已初显规模,未来可大面积推广。
养殖业大规模发展起来后,海产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势必需要相应发展。按照三沙市的规划,“要加强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培植骨干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渔港建设,促进南海观光休闲渔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南海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建设海产品供给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渔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