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西沙群岛海洋开发正当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胡波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4-12 08:00

鸥翔天涯   陈俨 摄

旅游业是另一可以有所作为的产业。西沙自然风光优美,极具热带风情,珊瑚礁群奇异秀美,堪比马尔代夫,是中国未来海岛游、热带海洋体验游的绝佳场所,特别是七连屿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

2013年起西沙部分地区开放邮轮旅游,由海口或三亚往返,至今西沙旅游实现常态化运营。因受基础配套设施、环保等限制,目前游客参与西沙邮轮游仍不能直接登上岛屿。今后,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经营好晋卿岛、七连屿,使之成为旅游基地或旅游集散地,并以之为依托,发展潜水、海底世界、渔业观光等多元旅游项目。

此外,西沙群岛还应努力成为中国海洋科考的综合基地。西沙群岛海域属于标准的热带气候,长年处于高盐、高辐射、高温的环境之下,有利于培育、改良极端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测试各类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运行情况,是涉海科学工作者的理想试验、科考阵地。西沙海区海域水质良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海洋局及海南省已有在西沙建立国家海洋公园的考虑,“将西沙珊瑚礁区域建设成为国家海洋公园,对于我国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有序开展旅游、科考,普及全民的海洋意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航线要地,海上贸易频繁,水下文化遗存丰富。20世纪70—80年代,渔民海上作业在北礁、珊瑚岛等海域不时发现陶瓷器、铜钱、石像等水下文物。1974年3月至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的文物考古队员,乘坐渔船开赴西沙群岛,在驻岛部队和广大渔民的支持下,对西沙群岛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考古调查。1996年四五月间,相关部门在西沙群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下考古作业,以摸清西沙海底的文物状况。2015年,“中国考古01号”首航南海,赴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今后西沙考古将成为西沙海洋科考综合基地的拳头品牌。

待综合渔业、旅游业及科考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考虑发展海洋贸易、海洋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由于交通、人流量、金融结算等限制,以往三沙的产品多是运到海南岛,然后再进行贸易,导致效率很低、中间成本很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而海洋活动与陆地活动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涉海金融服务往往只是陆域服务的简单延伸,专门针对海洋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当有限。要想全方位、可持续开发西沙,必须有创新性的海洋金融业做支撑。随着来西沙群岛旅游、科考、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岛上的金融网点十分有限,且岛屿之间交通不便利,传统的结算体系无法支持岛上的大容量、大规模经济活动,发展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

沧海桑田,西沙群岛规模性开发的条件业已具备,它将是中国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一颗明星。毫无疑问,西沙的建设与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热爱海洋的人去憧憬、去参与。

作者简介:胡波,北京大学外交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海权及国际战略问题专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