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一”成为一张名片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子良 苏梦奇责任编辑:刘上靖
2017-04-22 23:16

夜色如墨,南沙华阳礁附近海面波涛汹涌。

“距离XX,方位XX,三艘外籍船只正向我礁堡靠近,特情处置小组立即前往驱离!”接到信号台命令的10分钟内,华阳礁守备队10余名官兵即备便完毕,迅速登上小艇,像离弦之箭般冲向目标……

战士刘伟民是“过来人”,他知道,这趟出艇,情况较为复杂,夜间航行加之风浪较大,行动时间又错过了晚饭点,对每名官兵的生理和心理的考验较大。

特情处置小组主要担负华阳礁特勤处置工作,守礁时,经常面对外国舰艇、飞机和武装渔船在礁堡附近海空域侦察袭扰,情况处置中,引发涉外问题的潜在因素众多,难预测、难回避、难把握。

在海上摆动五个多小时后,小艇顺利完成任务,安全返航。看着全身都被海水打湿的官兵,礁长杨建友告诉记者,南沙无小事,上礁就意味着是上前线,只有时刻保持最高工作标准,才能有效维护祖国主权。

华阳礁远离大陆1000多公里,是我军驻守在南沙最南端的一个礁盘,常年高温、高湿、高盐,条件艰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素有“南海第一哨”之称。多年来,官兵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永争第一”的精神,获得了多项荣誉,成了守备部队公认的模范单位。

“十九分半!”南沙守备部队第一季度5公里集体考核中,华阳礁一中队指导员王晓岭带领部队率先冲过终点,赢得了在场官兵啧啧称赞。

一年前,刚刚硕士毕业的王晓岭对部队还是“两眼一抹黑”,军事体能、管理水平与连队的士官相比都差的很远。但仅用一年,王晓岭就实现个人华丽蜕变,不仅带领连队取得了多项成绩,本人也被评为了优秀基层干部,被官兵称为“文武双全”的指导员。王晓岭直言,正是华阳礁的“永争第一”的精神激励他不断学习,拼搏进取。

近年来,随着使命任务拓展,一批官兵陆续调入,为华阳礁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新南沙”专业不对口、守礁经验缺乏,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部队战斗力,成为摆在华阳礁党官兵面前最紧迫的问题。

“第一,不只是地理位置,更应是价值追求!”刚从士官学校毕业的下士郑俊辉仍然记得,去年全队开展的“传承华阳精神,争做前哨尖兵”活动令他感受深刻,教导员朱步云通过引导大家对比老一代华阳守礁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每位官兵看到了差距,深化了“本领恐慌”意识,触发了官兵爱军精武的激情。

雷达侦查专业的分队长姜春卫,原是陆战队两栖侦查大拿,潜水伞降、散打格斗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两栖蛙人。但来到华阳礁后,因守礁工作需要,被分配到了雷达技术岗位。

“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拿出华阳人的精气神。”从头干起的姜春卫,常常通宵达旦研究专业和相关法规政策,凭着战友们戏称“两栖疯子”的狠劲,仅用三个月,就能担负独立值班,成了雷达侦查专业的精英。

因为抱定“永争第一”的信念,关键时刻才敢于“亮剑”。

礁上人少装备多,熟练掌握使用礁上装备成为每位战士的“必修课”。面对新型装备,不少都是“门外汉”,为了转型为“大拿”,确保实战“能打赢”,战士们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设备过了一遍又一遍。

“新兵”冯文东,本是雷达三旅的专业教员,面对各种雷达,他可谓得心应手,在新型武器装备面前,他却犯了难。为了提高轻武器使用技能,他给自己定下“满环标准”,白天烈日下瞄海上漂浮物,夜间星空下瞄被风浪卷起的白浪花,三个月后实战射击中,一举揽获“一级神枪手”。

当“永争第一”成动力,攻坚克难才有底气。那年,部队陆续接收一批新装备,没有专业教员,缺少相关教材,训练工作难以开展。但华阳礁官兵不等不靠,十几名专业骨干在队领导的带领下,连续几十天的加班加点,组织编写出了8型装备13万字的操作使用规程,得到了机关的好评,相关经验在全守备部队得到推广。

华阳礁守备队成立近30年来,先后3次被上级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6次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队先后有1人荣立二等功,18人荣立三等功,“第一”已成了华阳礁守备队一张闪亮的“名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