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新变化:写进人民心中的幸福故事

来源:新华社作者:吴晶责任编辑:杨红
2017-06-28 10:02

这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

入夏时节,福州市军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人流不减。时不时有老年人走进这个粉墙黛瓦的四层仿古建筑,向工作人员了解咨询。

坐着新装上的座椅式电梯,84岁的吕云娥来到三楼。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近年来发生在这里的变化欣慰不已。这两年,社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

“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2016年岁末,隆冬已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专题研究6个民生问题。

北方地区怎样实现冬季清洁取暖,在群众温暖过冬的同时让雾霾天少一些?垃圾分类制度如何才能有效推行,让垃圾围城的现象少一点?农村禽畜养殖废弃物如何实现资源化处理,推动一场能源革命?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如何提高,让2亿多老年人颐养天年,让他们的子女后顾无忧?住房租赁和房地产市场怎样规范发展,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食品安全如何监管,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百姓的柴米油盐,摆上了中南海的议事案头。

刚刚过去的这个取暖季,河北省保定市大祝泽村雷会清用政府补贴购买了壁挂炉,用上了天然气。“临睡前再不用下床封火,做饭前也不用‘伺候’锅炉了。算算费用也没贵多少,生活可是舒服多了。”

桂林鸣翠新都小区居民邓彼克家里有两个垃圾桶,一个在厨房里装剩饭剩菜等厨余垃圾,一个在客厅里装废纸等生活垃圾。通过刷卡积分、抽奖表彰等创新机制,桂林1.3万多户、3.9万多名居民已踊跃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围城”的烦扰渐行渐远。

在辽宁,55岁的阜新市清河门区乌龙坝镇靠边屯村村民张国令今年4月签约成为蚯蚓养殖户。“养了蚯蚓卖到垃圾处理站,让蚯蚓帮着吃垃圾,再把蚯蚓的粪便卖做有机肥,估计每年每亩地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要是大家伙儿办起合作社,以后就不担心禽畜粪便到处都是了。”

村民们踊跃参与的辽西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后,有望年处理有机废弃物30万吨,其中预计年处理畜禽粪便19万吨,可覆盖乌龙坝镇80公里半径内的畜禽养殖环境。

在北京,30岁的张健向燕保·马泉营家园项目处提交了个人及家庭资料,签下《配租申请表》和《承诺书》。“如果能住在这里,就是‘新北京人’了。”现在他每天从顺义的家赶到朝阳的上班地点,先坐公交再挤地铁,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

随着非京籍无房人士开展的公租房自住房专项分配试点启动,这个“北漂9年”的秦皇岛人有望告别“居无定所”的状态,“真正安个家”。

在成都,大妙火锅店门口的一块电子触摸屏每天都吸引着无数顾客驻足,拿出手机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餐桌上的食材是哪里种的、农药是否有残余、配送流程怎样都一目了然。

依托政府主导、企业开发的大数据平台,全市已有近6万家食品供应单位和个人注册使用,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流通千万里、追溯零距离”,着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老百姓点滴获得,积聚起民生丰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