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日和基地“地标”之一——通信铁塔。

空军通信技师赵云,在生日当天收到了丈夫托人从北京捎来的“情书”。
关键词三:泪水
越是荒凉的地方,爱越容易突显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时。
朱日和,是见证军人血性的地方。同时,这里恐怕也是见证军人泪水最多的地方。
在夕阳西下的散步中,一位熟知朱日和“战史”的前辈向我讲起了关于军人泪水的故事——
“跨越-2015”演习场上,红蓝双方交战正酣。某摩托旅连长霍明杰在对抗中被击中“身亡”。当记者的镜头扫过这位年轻连长的脸庞时,我看到了顺着他眼角滑落的泪水。看到镜头,霍明杰有些尴尬,他抹了把脸,一转头,没有了眼泪,但却掩饰不了内心的不甘。
驾驶坦克冲锋的某摩步旅战士张雁,因为没有做好伪装,被蓝军击伤。不仅自己“阵亡”,还导致战车受损,影响了红军的整个作战方案。
“这是演习场,还有重来的机会。如果是战场,就真的死了。”张雁满脸失落。而后,他咬着牙,眼睛眺望着远处的硝烟。一仰头,收住了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死就死,回去总结,明年接着跟他们打!”
在“跨越-2014”演习中,原沈阳军区某旅扮演的红军“险胜”蓝军。导演部宣布结果的一瞬间,红军中的一位指挥员喜极而泣。他扶了扶头上的钢盔,叹口气,感叹道:“打得真不容易!”说完,眼泪流了下来。
“泪水见证军人拼搏。”这位前辈感叹:“在朱日和,打败仗,他们会流下憋屈的泪水,打胜仗,他们会流出激动的泪水。”
空军通信老兵张乾坤,总想着“什么时候打上一仗”。
2017年盛夏,他来到了朱日和,兴奋不已。坐在方舱内,他时不时都能听到不远处炮弹发射和爆炸的声响,有时甚至会震得大地发颤。每每这时,张乾坤都会更近专注。他觉得,“有打仗的感觉”。
经历过中国巨变、中国军队巨变,这位一级军士长对建军90周年阅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说,在天安门保障阅兵任务,能让人感受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旺,那么,朱日和阅兵则让张乾坤刷足了“存在感”——军人的存在感,军人驰骋疆场的存在感。
7月30日,当空中梯队在张乾坤和战友们的通信保障下,米秒不差地通过阅兵观礼台,张乾坤流泪了,“真的自豪啊!”
张班长隔壁方舱内,通信技师赵云,正在做视频推送。
出发时,赵云特意带了20片补水面膜。第一次来朱日和的她,还是低估了漠北戈壁干燥的空气和凛冽的风,原本白净的脸庞,开始变红变粗。
在赵云的家乡,每逢整岁,家人都要请来亲戚朋友热闹一番,称为“闹面”。30岁,赵云本想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家“闹面”,可因为保障阅兵任务,她30岁的生日,在草原上度过。
回忆起大家给她过生日的场景,这个腼腆的女生,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大家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生日蛋糕,变出了漂亮的果篮。我太幸福了!”
越荒凉的地方,人们的爱越容易突显。
生日那天,赵云还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爱人写给她的情诗。一张竖版信纸上,整洁漂亮的钢笔字迹,一笔一画地手写出对爱人的思念。那一天,赵云在朱日和,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那天起,赵云将这封信时刻带在身边,夹在她随身的工作笔记里,“累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没事了也拿出来看看”。
离开朱日和的那天,赵云情不自禁张开双臂,拥抱呼啸的北风。曾经想“快点离开的地方”,此刻,竟让她产生了一种不舍。望着漫天朝霞在荒原投下的玫瑰色光影,赵云的眼眶红了。
对军人来说,汗水,是“日常品”,泪水,是“奢侈品”。
在朱日和这片血性的土地上,我看到了诸多军人脸上晶莹的汗珠。
在朱日和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我看到了诸多军中男儿的泪水。
有时,泪水见证了军人的血性;有时,泪水见证了军人的柔情。无论是失败时不甘的泪水,还是胜利时喜悦的泪水,亦或是不舍的泪水、自豪的泪水……
这泪水,都包含着中国军人的真性情。
一盏孤灯,变成漫天繁星。
对中国军人来说,准备打仗,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他们又是幸运的,朱日和,为他们提供了最佳训练场。
“从这里走向战场,经训练学会打仗”。朱日和存在的意义,就是演练“明天的战争”。
作为和平时期的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经历战争,但一天也不能不为“那一天”的来临做准备。当他们终于卸甲归田,甚至垂垂老矣时,享受着太平盛世,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生涯,肯定都会想起那个令他们热血奔涌的驿站——朱日和,那里有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浇灌着和平之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