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这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的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画面(2017年4月22日摄)。新华社发(王泗江 摄)
挺进航天强国的N件事,你知道吗?
——揭开中国太空探梦新蓝图
天宫、天眼、悟空、墨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航天领域重大突破被“点名”。航天强国“绘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时代,风云气象卫星“家族”又添新丁……十九大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中国航天动作频频。面向未来,中国航天将写下哪些新精彩?
长征八号首飞、火箭回收使用:中国航天“重大工程”接棒发力
航天强国通常拥有先进航天动力、大运载,能够实施月球采样返回、火星着陆探测、建设并运行空间站。这些“标志性”事件背后,展现的是一个国家设计、工艺、材料的先进制造能力和探测器、发射场、测控等多系统协同攻关能力。
11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系统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
2020年长征八号首飞、2030年左右重型运载火箭实现首飞、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2040年左右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2045年具备规模性人机协同探索空间的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总体室副主任秦旭东介绍,此次出台的路线图规划详细、目标明确,不论是公众较为关心的太空旅游、可回收火箭等热点话题,还是未来的智能火箭、载人登月、载人登火星等焦点均有涉及。
为了探索星空的奥秘,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我国已研制成功十余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能够把卫星、飞船等航天器送到地球任何轨道,具备开展月球和深空探测的运载能力,有力支撑了“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和“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今,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
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创建60余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随着未来中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将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