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人——
和一群“硬骨头”
歼-10试飞成功当天,同事们并没有看到宋文骢激动落泪的景象,他只是红着眼眶,感谢团队里每一个人。他的全部心血、智慧、精力、情感和宝贵的年华所凝结升华都在飞行里获得了升华。

宋文骢。资料图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经历了歼-7C飞机研制的全过程的他,深刻的意识到研制一架飞行性能好、作战能力强的歼击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一套切实可行的先进的总体气动布局设计方案。为此,他率先提出了新式气动布局总体设计方案。
作为总设计师,在宋文骢的带领下,一支具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掌握着先进战机研发技术和经验的优秀人才队伍快速成长起来,他们是站在航空科技前沿的杭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的优秀人才,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
歼-10设计方案对于数控加工水平要求极高,尤其起落架部分,是设计试制中的一块硬骨头。为了项目的快速推进,和国外专家合作被纳入了考虑之中。
然而谈判却陷入了僵局。外国专家高傲的表示:“你们的技术不行,你们的方案不行,你们的人员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是搞不出来的!你们肯定干不了的,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那时的价钱我们只能再协商了。”
宋文骢一直深深记得这一幕……
但这块设计试制中的“硬骨头”被这群“硬骨头”生生给拿下了。

杨伟与宋文骢。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