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抗洪靠人力,今天抗洪靠“神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超 高磊 涂敦法责任编辑:柳晨
2017-08-11 02:01

相关阅读:

凌红祥:洪灾前最美的“逆行者”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涂敦法 通讯员 马春华 董福译

人物小传:1981年出生,现任武警交通六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先后参加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深圳山体滑坡、宜昌化工厂火灾、南方抗洪等抢险救灾任务,被国家交通运输部评为“先进个人”,3次荣立三等功。

炎炎夏日,武警交通部队某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数艘折叠后的动力舟桥,依次冲入水中、迅速展开。指挥员凌红祥手持对讲机,站在湖边,一边盯着手腕上的表,一边快速下达拼舟口令,仅5分钟,一艘长40米,宽8米的水上舟桥搭建完毕。

在地震、洪涝、火灾、泥石流等灾害现场,当受灾群众迅速撤离灾区时,凌红祥总会出现在最美的“逆行”队伍里。

2012年,在一次军地应急联合救援演习中,一架航拍无人机引起了凌红祥的注意。“无人机可以拍照,是不是也能应用到抢险救灾任务中?”

想法很美好,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凌红祥对记者说:“以前从未接触过无人机,连它的原理和结构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去拓展救援功能了。”

不去尝试,何来成功。困难虽大,但凌红祥就是有一股韧劲。为此,他从网上购买一些专业书籍,向院校专家、企业高工虚心请教,一点一滴积累无人机专业知识。

2年后,凌红祥在大队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把几个兴趣相投、懂技术的官兵聚集起来,开始尝试组装适用于救援的无人机。

无人机价格昂贵,为了把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凌红祥从网上购买零部件,对着图纸组装、改装,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厂家咨询、请教。

在一次验证飞行控制器参数时,由于小组成员事先未将无人机桨叶卸下,结果无人机启动后,像着了魔一样腾空而起、四处乱窜,直到桨叶折断后才坠落地面。“这次疏忽,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凌红祥说,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做研究一定要慎之又慎。

2015年底,深圳光明新区突发特大山体滑坡,凌红祥带领他的无人机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灾情侦察和滑坡区影像图测绘。凭借这次优异表现,上级决定为救援部队配发新型无人机。

在应急救援任务中,他们结合实战需求,就无人机测算工程量、防雨防尘、空投药品食物等方面,多次提出改进和升级建议,成为无人机厂家的最佳“合作伙伴”。升级后的无人机平台不仅能有效适应恶劣天气,还加装了正射影像快拼、土方量快速计算、作战时间评估等多种符合救援实际应用的无人机低空侦察系统。

在去年南方抗洪抢险任务中,凌红祥运用无人机侦察系统,多次为指挥决策中心提供灾情数据分析,在决战决胜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年,为高效应对自然灾害,部队与地方研发机构联合开发了动力舟桥、机械化桥、模块化桥、水下机器人和湿地挖掘机等多种救援新装备,凌红祥又把目光投向了全新领域。

“这么多‘高大上’的新装备,光操作要点就有上千个,要想让装备发挥战斗力,不下苦功可不行。”凌红祥如是说。

为了测试桥梁装备性能,摸索训练方法,凌红祥磨破了上百双手套。在动力舟桥的快速拼接上,他创新探索出“4人”“6人”和“12人”的人员协作拼接方法,有效提高了拼舟效率。

在去年湖北抗洪抢险任务中,他带领官兵先后转战麻城、五峰、孝感等5个市(县),解救被困群众3500多名,解决数十万群众出行难题。他所在的中队因此被武警部队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