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航空产业园军民融合新模式答"民参军"之问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钟金国 郑超 顾淏责任编辑:胡雪珂
2017-12-09 02:12

参:途径有多少 ②

三类融合体应运而生

安徽航瑞动力公司成功研制6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活塞发动机样机,与清华大学合作,有望破解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受制于人的困境。无独有偶,钻石航空发动机公司规划三大发动机整机平台,逐步建立通航发动机研发体系,项目即将批量生产。

整个长三角地区,1000余家优势民企参与军品研制生产,芜湖航空产业园只是一个缩影。置身其间,反观“民参军”,许多人急于寻求答案:“参军”靠什么、怎么“参”以及“参”后怎么办?

如此三问,直接“问”出了整个航空产业园的大布局:三类融合体,在这里应运而生。

有关部门集中解密3000余件国防专利,首次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2346件。芜湖航空产业园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军方、民企、军工企业之间相互穿插,组合成为一个科技创新融合体。

科技创新融合体频频发力,“睡美人”被唤醒了:由中科飞机研制的全球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双座式军民两用初级教练机,优异性能能够满足国内外第三代战机飞行员的初级培训需求。他们作为整机制造一方,积极带动了配套融合体参军,实现了“民参军”新的突破。

远不止于此。在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军方、民企、军工企业之间的产业发展融合体焕发活力,产业链打通了上下游:你搞制造,我做维修;你做发动机研发,我搞通信保障……全产业链布局吸引了军地双方高度关注和参与,产业园相继获得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试验基地、国家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

与此相应,国防动员融合体也在这里应运而生,“一园贯三时”成为航空产业园一个突出特征:平时能保障,急时管大用,战时能应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