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瑶山育春蕾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文雁、罗昌爱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12-25 16:57

融水,桂北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白云,融水苗族自治县最穷的山乡。白云深处,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瑶族支系——红瑶。多年来,闭塞与贫穷,成为红瑶人通往外部世界的两座山;学校和教室,则是一代代红瑶女梦中才能走进的殿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汉族士兵用真情和执著,打破了大瑶山世世代代“女不读书”的戒律,一个个红瑶女童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八度寒暑,近三千个日日夜夜,这条异常艰辛的助学之路告诉人们:当一个人的喜乐忧思和多数人的未来紧紧相连时,生命便随之丰盈美丽。

这普通一兵,就是武警广西总队融水县中队现任指导员、“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何方礼。

用微薄津贴圆红瑶女童读书梦

一九九三年春,入伍刚半年的何方礼第一次进瑶山,来到共建对子白云乡中心小学。

瑶山春寒料峭,木条钉成的课桌下,伸出的是一双双光脚丫。何方礼一连走了几间教室,始终见不到一个女孩的身影。原来,这里世代女童从未进过学堂,而县妇联创办的“红瑶女童班”经费不足,已经入学的女童也面临集体失学。何方礼流泪了。他想起了因家贫自己一度辍学的痛苦经历,想起了一次次慷慨解囊让自己重新拿起书本的班主任老师。

瑶山归来,何方礼向中队发出了“少吸一包烟,圆一个红瑶女童读书梦”的倡议,自己则紧缩开支:每月二十一元的津贴掰成三份——八元资助红瑶女童上学,八元寄给正在读书的妹妹,五元留作日常开销。

何方礼知道,这几元钱分量很轻,但关键时刻或许就能将一个黯然跨出校门的脚步重新拉回课堂,或许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从战士到干部,从拿津贴到领工资,何方礼没有买过一件便衣、一双皮鞋,没有进过一次餐馆、逛过一次公园。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融水县城唯一的一家邮电局。一趟两趟,一年两年,邮电局的职工都认识这位年轻的警官,他们不解的是,寄东西干嘛不一次寄走,八元钱,十元钱,几个练习本,一打铅笔,隔几天就要跑一趟。就在从瑶山回来的第二个月,刚领到津贴的何方礼收到了妹妹的来信:“家里要买化肥,学校又让买复习资料,爸爸卖了一头猪钱还不够,天天在家叹气……”父亲右手残疾,脾气不好,若能多寄点钱回家,让妹妹住校搭伙、安安静静地读书当然最好。可是这头多寄,那头就得少寄,16元钱在手里都快捏出汗了,最终何方礼一咬牙,寄出了两份8元钱……

执著,源于最朴素的动机。在当战士的几年中,何方礼靠着微薄的津贴,一分一厘地积攒1800多元,资助6名红瑶女童读完了小学,有的还考入了初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