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故事丨老城重生记,带不走的是最美历史记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侯磊 张艺藐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8-04-17 13:48

“四分院”模型。张艺藐

机遇:小胡同遇上新时代

四下通透,绿树掩映,鸽哨传鸣……走进位于青塔胡同的宫门口四条24号院,古朴典雅的精致让人赞叹。

这处由传统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四分院”,是西城区院落更新示范的典型一例。从模型图上看,这个小院呈风车状布局,将场地分为四组空间,每组包含一个房间和一个私人空间,各自朝向不同方向,私密性十足,生活基本设施应有尽有。

“从传统中寻找古老的建筑智慧,在历史和现代中穿梭寻求平衡,用现代建筑语言表达历史,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在阜成门内大街复兴计划展示中心,解说员如此描述这种设计理念。

“不得不说,胡同变了。”走在弯弯绕绕的胡同里,很多居民如此感叹。事实上,很多西城人发现,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催生了一种新型邻里关系。

徐永祥老人在“白塔寺会客厅”忙着用刨子推平刚完工的量具。张艺藐

记者见到70岁的徐永祥老人时,他正在白塔寺会客厅里忙着用刨子推平刚完工的量具。在他眼里,“做量具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

白塔寺会客厅,是白塔寺街区人文改造后专设的公共共享空间。会客厅面积不大,上下两层加起来也只有120多平方米。虽然空间不算大,但因为临着宫门口东岔胡同,附近居民闲暇时喜欢聚集在这里唠家常、包饺子、做拿手菜。会客厅开门不久,徐永祥就凭着自己的木匠手艺成了这里的“常驻嘉宾”。

在“白塔寺会客厅”,街坊邻里制作各种老北京小吃。张艺藐

“这里收藏着太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顺着徐永祥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角落里摆放着以前供销社的老物件,临近柜台上的塑料盒子里盛满糖果,搪瓷秤里摆着鸭子玩具,甚至还有上个世纪流行的黑白电视机和缝纫机。

老物件、北京小吃、传统编织品……会客厅里的一景一物,无不勾起人们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很多人感叹:胡同文化又回来了!

其实,归来的何止胡同文化?这几年,西城区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地,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相结合,已在繁华街巷里建起了15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微公园。

走出会客厅,胡同口的橱窗里,一幅宣传画映入眼帘,上面“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12个大字格外亮眼。这三个被写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词组,不恰恰道出了小胡同变化的背后意蕴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