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沂蒙母亲”那句话:做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周小敏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7-19 17:33

这只是王换于革命生涯故事的一小部分,她也只是众多红嫂中的一个,这样的事在革命老区还有很多很多。沂蒙大地上,几乎家家有红嫂,户户都有“铁心跟党走、一心打鬼子”的厚重家史。红嫂们也许目不识丁,却深明大义,她们时常把“仁义”“厚道”挂在嘴边,不仅是齐鲁历史文化积淀使然,更因为她们从八路军子弟兵和共产党员干部身上感受到了最最鲜活的仁义与厚道,所以她们才愿意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于爱梅说,自己的奶奶“沂蒙母亲”王换于和自己的母亲“沂蒙红嫂”张淑贞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拍照时已有一位离世)。

谁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在战争最需要的时候,是她们推起石磨一圈又一圈,煎饼摊了一张又一张,只为了浴血奋战的将士有口行军的干粮。战士们脚上的鞋,是她们彻夜在大腿上搓麻线,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爱……

战争,让一个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了钢铁战士。在前线,红嫂们曾用身体架起浮桥,让冲锋的战士们快速通过河道;她们曾抬起担架,穿梭在敌人机枪疯狂扫射的山头,救护着一个个受伤的战士。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鉴古开今。回望昨天,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和建设明天;重温历史,是为了让更多人读懂信仰的含义,感知信仰的力量。过去,百姓们以命换命,为了一个个也许都没有见过面的革命战士;今天,在边关在哨所,在我们看到或者看不到的地方,战士们站岗执勤守护着家园,守护着一个个不曾谋面的亲人。

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顶风冒雪前往某点位巡逻。

在这个有梦想谁都可以了不起的时代,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不仅仅属于临沂、属于山东,更属于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民的国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为了让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从临沂市委市政府到“新红嫂”于爱梅等人都在做着很大的努力,这些努力最终化为随处响起的《沂蒙山小调》,随处可见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战役纪念馆,随时听到的老人们讲述的红色故事……

于爱梅今年已经67岁了,前些年为了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她曾在一年里从县城到市区来回跑了80多趟,单程一次就要1个半小时。为了动员革命后代和党员干部入会,她跑了不知多少党校和地方组织……也有一些人说她“退休了不好好享受,还折腾个啥?”于爱梅说:“这样的声音很多,理解不了的我也不会去过多解释,就像当年俺奶和俺妈一样,做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就好。沂蒙精神要传承,要延续,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除非有一天老到自己真的跑不动了……”

沂蒙山上郁郁葱葱,早已不见当年战斗的模样,生活在这里的人都相信那些埋在这里的忠骨化成了幽幽山脉,守候着世代子孙,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供图:临沂市委宣传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