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构筑“地下长城”的幕后英雄在谈“战争”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程荣 杨军安 杨亦文 等责任编辑:薛妍
2018-01-31 03:01

专业技术壁垒,如何突破?

“突破专业技术壁垒,需要新鲜的思维和灵感。”这是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的“制胜法宝”。

几年前,该团队受领了位于东北严寒地区的一项工程的设计任务。当地特殊的高纬度条件,给工程带来很多技术难题。该所考虑到骨干技术人员常年设计低纬度地区工程,可能存在思维定式,便出人意料地安排仅入伍工作3年的工程师王毅担任该项目组负责人。

恰逢冬季,大雪封山,出行极为不便。王毅毫不畏惧,克服重重困难,数十次往返工程勘察现场。

起用新人,老将护航。设计研究所特意安排老专家,对王毅进行实践指导,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如今,该工程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不仅受到使用方的高度评价,成果还获得了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

数年前,面对未被攻克的多个学科交叉的现实难题,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选派刚刚硕士毕业的工程师吴华杰赴解放军理工大学攻读博士,重点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2008年,他参与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主持的多项大、中型国防工程的设计科研任务中,年轻人活跃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新鲜血液犹如一股股清风为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80后”女工程师郝淑娜,从毕业后就加入设计方案团队,担负多项重点工程的设计任务,完成军内规划及单体建设项目100余项,显示出较强的专业基础和创作能力。

在某项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中,她作为工程负责人之一,克服家庭困难,积极主动担纲完成从整体规划到施工图的全过程。该项目地质环境异常复杂,遇到10余项技术难题。那时工作经验并不十分丰富的郝淑娜,面对工作压力和诸多困难,反复研究论证,多次修改方案,最终出色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有效助推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目前,该国防工程设计团队拥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8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4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为我军防护工程研究设计打造了一道坚固的“人才盾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