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和爱,相伴天边边的高原军娃上清华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薛鹏 郑光伟 张 强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8-05 02:08

2015年高考前夕,父亲胡明把两个二等功、8个三等功以及高原边防艰苦地区工作28年的相关证明材料,郑重地交给了胡兴宇,对她说:“这些东西能给你的高考成绩加分,用不用你自己定。” 令人惊讶的是,胡兴宇搁置了这些众多考生眼中的“宝贝”,以裸分685分的成绩,取得了当年新疆理科第3名的好成绩。一个远在天边边的军娃,至此成为首都高校的骄子。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行是最好的语言,爱是最好的陪伴——

行和爱,相伴高原军娃上清华

■薛 鹏 郑光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强

这几年,胡明和女儿分在两地。一个忙工作,一个忙学业,很难聚首。一家三口最近的一张合影,还是在胡兴宇高三时拍摄的。镜头里,父亲难得回家,兴宇抓紧机会,就自己学习计划的制订,向他征求意见。 蒲杰鸿摄

引子

在一些人眼里,高原边防军人的生活几乎就是“垮了身子、亏了妻子、误了孩子”的代名词。

然而,这一对高原军人父女,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胡明,南疆军区某通信团一级军士长,一个扎根雪域高原30余年的老兵;胡兴宇,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大三在读的高材生。

2015年高考前夕,父亲胡明把两个二等功、8个三等功以及高原边防艰苦地区工作28年的相关证明材料,郑重地交给了胡兴宇,对她说:“这些东西能给你的高考成绩加分,用不用你自己定。”

令人惊讶的是,胡兴宇搁置了这些众多考生眼中的“宝贝”,以裸分685分的成绩,取得了当年新疆理科第3名的好成绩。一个远在天边边的军娃,至此成为首都高校的骄子。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在大多数高原边防军人的世界里,与亲人聚少离多的现实,使得事业与家庭更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充满遗憾。而胡明的“双丰收”奇迹,值得我们品味和思考——

在南疆军区某通信团新一轮的建设规划中,胡明一家人曾经住了6年多的平房就要被拆除了。

那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老旧破程度在全团首屈一指。2000年3月,不满3岁的胡兴宇跟着爸妈住进了这里。逼仄的房子里,摆下一张床后就不剩多少空间了,添置上做饭的煤油炉子,再放些杂物,连转个身都很困难。

每逢冬天,是胡明最无奈的时候。寒风不时从破旧的窗户中灌进来,屋里没有任何的取暖设备,只有往被子里多塞棉花。最冷的时候,厚重的被子压得人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小兴宇还是一边吸着鼻涕,一边哭着喊冷。这个时候,胡明和妻子就会把孩子放在他们中间紧紧抱住,用自己身体的热量帮她取暖。小兴宇睡着了,胡明却失眠了。望着女儿的睡颜,他满心忧虑:这孩子还要挨多少冻才能熬得过严冬啊?

一次,远在山上执勤守防的胡明接到妻子带着哭腔的电话。原来,开家长会时,老师反映小兴宇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妻子因此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可回到家后,妻子才发现,因为屋里太冷,小兴宇写作业时,左手缩在外套袖子里,而右手因为布满冻疮,连笔都握不紧。孩子一边忍痛书写着,委屈的泪水一边簌簌地往下落。那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啊!胡明想都不敢想。站在巍巍昆仑山上的这个硬汉,牙关紧咬也忍不住泪奔。

令胡明欣慰的是,即便是那样的艰苦条件,小兴宇的学习兴趣却一直很浓。在那间低矮狭窄的平房里,《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资治通鉴》和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等“大块头”的书籍先后被摆在了床头。那时,胡明每月只有两千挂零的工资,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只要小兴宇有想读的书,胡明总是二话不说就买回来。有时,妻子也会埋怨他乱花钱,可胡明却说:“在读书上花钱,那是‘千金散尽还复来’呀!”

200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电视中的古筝演奏深深吸引了小兴宇。翻来覆去睡不着,她试探着问爸爸:“爸,我能不能学古筝?”“你想学,爸爸当然支持!”胡明回答很干脆。“可听说买架古筝就要花四五千块钱,课时费也不便宜,咱家没那么多钱……”懂事的小兴宇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爸爸给不了你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一定要给你优质的学习环境。只要你能学有所获,砸锅卖铁也没啥。”胡明的态度依然很坚决。沉默了一会儿,小兴宇动情地说:“爸,谢谢您。”

边陲的风轻轻地吹拂着,吹走了溽热,送来了清凉。在胡明的鼓励下,女儿开始学习古筝。每次胡明出任务回来,小兴宇都会第一时间向爸爸做汇报表演。听着从女儿指尖流淌出的《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胡明的心里装满了蜜糖。

2016年8月23日这天,是胡兴宇的18岁生日。胡明早早就在心里盘算着,给女儿准备些什么。

沉思良久,他拿起笔给兴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考试成绩只是过去学习的总结,并不能代表你能力的大小,脚下的路还很长。”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当小兴宇一次次考取年级第一名的时候,胡明总是一脸淡定。在他看来,漫长的一生,需要不停地学习。作为家长,需要为孩子做的,除了鼓励,还有引导。

每天阅读完报刊,胡明都会把一些有用的资料剪下来,有时候是一条警言、一段美文,有时候是一个标题、一句歌词,做成知识小卡片,留给兴宇用。迄今为止,胡明给女儿积累的剪贴资料已经有30多本了。

可即便如此,胡明对兴宇还是心怀愧疚。女儿从小到大,胡明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那就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家长会。

那天,当胡明走进会场时,胡兴宇的班主任一脸茫然地问他是谁的家长。当听说是胡兴宇的爸爸时,直率的老师竟然小声嘟囔了一句:“还以为这孩子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呢!”

回家以后,胡明把这话悄悄说给女儿听,本以为女儿会很伤心,结果兴宇却笑弯了腰。那一刻,胡明心里五味杂陈:什么时候女儿已经长大了?她已不再是那个半夜被冻哭的小女孩,而是坚强自立的大姑娘啦!

2017年一整年,胡兴宇一直在做“全球气候变暖下农田灌溉问题”的研究。一天深夜两点,胡兴宇从北京给胡明打来电话,说自己正在做新课题实验,很吃力也很累,想和爸爸聊两句。

正坐在电脑前紧张地画着施工图的胡明对女儿说:“对于你来说,接触新课题,是挑战也是磨炼。这一关,点灯熬油挺过去,今后还怕什么沟沟坎坎呢?”

放下电话,胡兴宇的信心明显增强,微信里给爸爸发去一个“加油”的表情。而胡明那一夜一直忙到凌晨4点多,一共画了36张图。

父女俩互相鼓励、互相较劲的这一幕,似曾相识。

小兴宇十来岁的时候,正是胡明事业的“爬坡期”。守山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工作实践,回到家又有一大堆技术难题需要攻克。那时候,家里最多的声音就是翻书声了。

一个周末,胡明正忙着查资料做笔记,小兴宇捧来一摞书,非要和他比“坐功”。就这样,两个人你看你的,我读我的。不知不觉间,胡明一坐就是5个多小时。小兴宇熬不住,早早败下阵来,一个劲儿地感叹:“爸爸的‘坐功’,我望尘莫及。”小兴宇问胡明:“你在外面忙碌了那么长时间,一定很累,回家了为啥还不放松一下?”“爸爸就爱看些书研究些问题,做这些事,我并不感到累,反而很开心。”听着胡明的回答,小兴宇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胡明常说,“别人家的孩子,是一天天看着长大的 ,而我的女儿,我是一年年看着长大的。”这些年,虽然胡明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少,但像这样的精神交流并不少。在工作学习中,父亲和女儿更像是一对最佳组合:胡明今天拿回证书,胡兴宇明天就捧回奖状。这种良性的比拼,两人乐此不疲。

这么多年,胡兴宇一直是亲朋邻居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知有多少人向胡明讨教育儿的经验,而他只有一句话:“行是最好的语言,爱是最好的陪伴。”

今年年初,胡兴宇的课题得到了清华大学的高度重视,并被选拔推荐至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室继续研究工作。6月30日,当女儿飞往瑞士的班机起飞后,远在南疆的胡明仰望蓝天,觉得世界是那么明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